当前位置: 智迪文档网 > 思想汇报 >

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17篇

| 来源:网友投稿

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17篇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从中国文化特征看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  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定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17篇,供大家参考。

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17篇

篇一: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从中国文化特征看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

  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定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因此,研究传统建筑,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可能探明其真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判别良莠,打算取舍。

  一、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在建筑设计意念中的反映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无论是精英文化的诸子百家还是作为民俗文化的民间信仰和风俗,大多可以归纳到“以耕作居于支配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的农业文明的范畴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基本性格,其根源都深植于这样一种经济生活当中.

  这种农耕文化以其深刻的影响力,无孔不入地左右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尤其是官式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在很多方面表露出与之相应的特征。

  1、务实精神

  农耕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特征慢慢形成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群体趋向。农人在农耕活动中熟悉到“利无幸至,力不虚掷”的真理。这种农人的务实之风也感染了文化人,于是“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便成为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形成了实用、理性而不太注意纯科学玄想的

  特征。“重实际而轻玄想”的另一种表现在于对待宗教的态度上。自周秦以后2000余年,基本上没有陷入全民族的宗教迷狂,实用理性渐渐成为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

  这种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注意结构规律的真实性,很少刻意地附加装饰。

  中国古典建筑是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框架结构的技术体系之上的,一直非常注意结构规律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从椽、檩、梁、柱到基础的结构力学传承,关系特别清晰。不仅如此,有些看似装饰物的构件,也有其结构方面的原始需求。如雀替,好像是为了解决立面构图问题而发展的,但是本身也是出于一种构造上的需要演化而来的。又如室内装修的“彻上露明造”。为了避免屋顶构架的木材朽坏,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们处在一个干燥通风的环境之中。因此,许多时候不在室内另作天花,而是让构造完全暴露出来,对各个构件作适当的装饰处理,就形成了“彻上露明造”。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纯粹装饰的构件是很少的。构件一般是在充分反映用途和构造的状况下,加以有节制的装饰完成的。适用则可,绝不无谓添加。

  其二是以人体尺度为动身点,不求高大永恒。

  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筑原则。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建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浩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多么浩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

  久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在审美方面,中国建筑给人设定的路径打算了人在其中是以一个个院落为中心对建筑进行端详的。故而在建筑设计中,匠师们仅就院中视野所及进行认真推敲,而对目光不及的侧面则彻底不管,任其质朴平淡,从而形成了立面构图的“场景式”特征。步移景异,则是以面为单位在变,而不是如西方的以体为单位进行。这种“二维”审美特点,是真实熟悉古建设计的一把钥匙,可以纠正长期以来以西方审美观点来判定中国建筑的误区.

  2、恒久变易观念

  农业社会人们满意于维持简洁再生产,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因而社会运行缓慢,大体呈静定状态.这样的环境便易于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好常恶变,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一种求“久”的观念,《易传》中所谓“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长地久”,“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董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反映在民间则是对器具追求“经久耐用”,对统治方式期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求延绵永久。

  反观建筑,恒久观则导致“守常”意识的产生,如以不变应万变、世界在转变而我心以不变待之等心理。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上,对一切的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敏捷性很大的通用式设计,估计到使用状况有了变化时也可以同样

  应用.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就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期望合乎使用。经久耐用和广泛适应性便成为其追求的目标。

  与恒久观相辅相成,变易观念在中国也源远流长,并形成“寓变易于保守之中”的特点。历代革新,无不是托古改制,一直走“复古以变今”的思路.这正是农耕经济养育的中华文化在古与今、常与变的问题上的独特表现。

  建筑则一方面推行敏捷多变的“通用”设计原则,另一方面则慢慢形成成熟的“标准化”建筑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化则满意了这种恒久与变异的社会心理的要求。空间与序列的丰富多彩最终落实到平实而定型的标准化框架之中,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方式。

  再深一层次,以不变应万变之心理,在对待事物上,则须有深刻的反观内省的能力,于是在中国对“参悟”情有独钟。注意感受、注意点拨与觉悟的思想,可以说贯穿于古代建筑的每一个层次。例如,中国建筑不注意外表直观的形象,而注意人在其中的序列支配。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尤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物本身的凝视。

  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

  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建群体独有的内涵。

  3、中庸思想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这一点实际是与“恒久意识”相通的,进而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

  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意剧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存谦和的君子之风。所谓“君子讷讷于言”。

  施之于建筑,则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可以认为,君子之建筑亦是“讷之于言”的。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终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打算了中国古建必定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二、宗法特征与建筑设计意念

  中华民族以农业社会形态经历了氏族制度解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血缘纽带解体的不充分打算了后世大量地保留了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特征.主要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业乡村最终形成了中国千年不衰的宗法制度。

  注意血脉相承的纯正性以及长幼尊卑的秩序伦常,成为维系宗法制度的必不可分的东西。“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成为一种沿袭久远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宗法制度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的双重功能。虽然历经动乱,社会经济形态、国家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构成中国社会基础的始终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组织——家族。

  “家”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全都的,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在这样一种社会特征之下,一切思索便均是由“家”开头的。家,是社会思索的基本单位。这一点,在建筑上有着深刻的反映。

  以家为起点的特征,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以“住宅”为发展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明显的特点表明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西方的教堂不宜作为住宅,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好像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好像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在古代,住宅和房屋之间的含义是没有分别的。最早的时候称为“宫室”,后来叫作“居处”。居处就是生活起居,以至于包括一切户内工作的地方。在这个总概念之下,好像无须再作什么房屋种类的具体划分。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是一套深受农耕意识影响、与宗法社会相谐调的体系,它在设计意念上是以“家”为思维起点,以住宅为原型而不断衍生的产物。

  有此结论,则形成了一种古代建筑体系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初步看法。随着研究的广泛和深入,期望能慢慢挖掘出两者之

  间更多深层的联系,以求对比当代社会文化状况,对传统建筑遗存进行理解和取舍,从而确立评判传统建筑的一套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取其精华,为今所用。

篇二: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一,建筑文化与建筑历史

  1,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

  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国

  中国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没有被其他文化干扰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

  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建筑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有着一些矛盾性。一方面极其重视历史,在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证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而另一方面又经常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否定。例如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把前朝的东西推倒重来。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

  2,东方文化和东方建筑体系

  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化一直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存在的。其影响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即使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的情况下,其历史文化的影响仍然长期地存在,并被周边其他国家所公认。

  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技术方面,以及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自古把建筑看作是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同时也注重从科学上来研究,因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筑学。从事建筑的人也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也没有建筑师。建筑不是作为一门学科,从事建筑的人也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工匠。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的管理又特别的严格,尤其是对于与国家相关的建筑的管理。

  早在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就有关于建筑的制度,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着礼制的传统。一方面是详细地规定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另一方面是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朝廷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职官管理建筑的问题。遇到国家重要的建筑时,要组织学者、官吏考证历史,研究理论和制度,确定方案再进行建设。所以中国古代与建筑相关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由朝廷颁布的,而且都属于政书一类。

  政府将建筑当作政治观念的表现,如建筑中的等级观念、城市规划中的皇权意识、礼制建筑中的伦理思想等等。

  而民间则将建筑看作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如宅第、宗祠、牌坊以及建筑上的装饰等,都表达人们对人的社会性的看法。

  3,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外观造型、工艺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

  地域特色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地理气候条件;二,历史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三,特殊的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

  地理气候条件主要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工艺技术方面,也在建筑造型方面反映出来。如北方由穴居发展到窑洞,南方由巢居发展来的干栏式住宅;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院。

  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如北方建筑的厚重质朴;南方建筑的轻巧精致。

  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的原因常常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例如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的土楼式民居,就是历史上的移民为自我保护而建的;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是因为游牧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或者说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

  官文化——宫廷艺术——宫廷建筑

  士文化——文人艺术——文人建筑

  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建筑

  官文化的特点是突出政治和权力的意识。大到城市和皇宫的规划,小到建筑甚至服装的装饰,突出皇权和等级观念。在规制上体现政治意识,在艺术上以庄重、华丽为特点,体现皇家气派。在建筑上主要有宫殿、坛庙、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等。

  士文化的特点是朴素淡雅的书卷气。不讲究尊卑等级,也不要求表现权力意志,也不追求豪华富丽的气派,纯粹只是文人们高雅的审美趣味的追求。在建筑上主要有私家园林、文人宅第、书院、书楼书斋、风景建筑等。文人艺术尤其对自然情有独钟,尤其以山水诗、山水画为典型代表。文人艺术还喜欢以自然的某种事物的自然属性来比喻人的道德品质,如文人画的所谓“四君子”等。

  俗文化即民间文化,其基本特征是追求欢乐吉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艺术既不关心官方的社会政治的问题,也没有文人们那种高雅的书卷气息,关心的都是自身生活的实际问题。如家庭财富、婚姻、官禄、健康和寿命等。其艺术形式的表现是稚拙的、朴素的、甚至粗俗的。例如大红大绿的年画等。民间建筑主要有民居、寺庙、祠堂、会馆、店铺等。

  三种文化形态在今天仍然有着明显的表现。

  官方建筑继续注重权力意者的表现。各级地方政府建筑极度地宏伟豪奢;等级观念仍然延续,“僭越”的现象时有出现。

  建筑师作为“士”阶层,其思想往往既不被官方接受,也不被作为俗文化代表的建筑开发商和建筑所有者所接受。

  一般的建筑开发商和建筑所有者是今天的俗文化的代表。当今俗文化的特点是强烈的商业气息。

  三,中国哲学与中国建筑

  1,科学思维与建筑科学

  科学思维与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从哲学的起源看

  西方哲学起源于自然科学;中国哲学起源于政治学说、道德学说。

  西方哲学家大多是自然科学家;中国哲学家大多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等。

  从研究内容来看

  西方哲学是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中国哲学是政治哲学、伦理哲学,研究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

  西方哲学重逻辑、重推理,具有思辨性的特点;

  中国哲学重直观,重经验,具有教育性的特点。

  因为哲学思维的习惯,中国不善于建立学科体系,如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等,同样也因此没有建筑学。所以,中国一直没有从真正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建筑。

  《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等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建筑学研究专著,而是建筑法规和规范。

  因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者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阶层的工匠。

  2,自然观与建筑

  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西方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人与自然对立,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服务。这两种对立的自然观是因为中西两种文化各自特定的地理条件的产物。

  中国古代哲学流派思想观点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但是在自然观上几乎都是统一的。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等,都是同样的思想,阴阳五行说的风水“龙脉”之类,也是顺应自然思想的另一种表现。象荀子那样提出“人定胜天”思想的极少。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例如“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贯穿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建筑和工艺制造等方面也不例外。例如古人砍伐树木“必以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切按照自然规律来行事。

  这种哲学思想和自然观,在园林艺术方面表现得最明显。中国园林表现的是顺应自然的

  审美情趣;西方园林表达的是改造自然的人工之美。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在今天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方古代哲学自然观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到近代以后,大规模工业生产,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大,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带来巨大的破坏,西方人看到了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的优点,转而学习和接受中国哲学。反过来我们中国人却又因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完全破坏自然规律,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

  《文子.上礼》中记载:“老子曰:衰世之主......构木为台,焚林而畋,竭泽而渔,积壤而邱处,掘地而井饮,浚川而为池,筑城而为固,拘兽以为畜。则阴阳谬戾,四时失序,雷霆毁折,雹霜为害,万物焦夭,处于太半,草木夏枯,三川绝而不流。”

  建筑行业是消耗资源能源最大的行业之一,保护地球生态,建筑行业责无旁贷。而目前关于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关于建筑节能减排和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上。没有人考虑建筑材料的问题,真正不生态的建筑,主要是因为建筑材料的不生态。

  从今天生态环境保护的眼光来看,木材是最生态的建筑材料,木造建筑才是真正的生态建筑。

  木造建筑的生态优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从其材料来源来看,木材不需消耗有限的地球资源。只要植树,取之不尽。

  ②,木材的生产不需冶炼、烧制,不需消耗能源,也不会因冶炼烧制而带来环境污染。

  ③,木材废弃后可以回归自然,不会因为建筑垃圾问题而带来环境的压力。

  此外还有如木材对人体的好处等优点。

  但是要采用木造建筑首先要处理好植树造林和木材砍伐的辩证关系。一般人的认识误区是木造建筑就要砍树,但是人们没有想到植树,只要大量植树,形成种植和砍伐的良性循环,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木材资源。还可以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改善。

  另外,木造建筑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利于抗震。因为木材的韧性,木造建筑是最利于抗震的建筑。这一点已经被中国和日本的地震历史所证明。

  3,阴阳五行与风水

  阴阳五行也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阴阳家”本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

  阴阳五行说将世界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种属性,如天地、乾坤、日月、男女、正负、南北、奇偶等等。将万事万物的构成分为五种基本元素,如金木水火土(五行)、东南西北中(五方)、青赤黑白黄(五色)、宫商角徵羽(五音)、甜酸苦辣咸(五味)、心肺肝胃脾(五臟)等等。

  秦汉时期关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的思想就和五行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东南西北中五岳庙祭祀与北京社稷坛五色土的象征意义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与阴阳五行思想有着重要的关系。其主要的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都是来自于阴阳五行学说。

  风水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关于“气”的理念。“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晋郭璞《葬书》)

  古人的风水思想中有关于人才培育的意识,“风水塔”的信仰就与此有着重要的关系。

  《鲁班经》和鲁班尺是风水吉凶思想在民间建筑中的集中体现。

  4,“善”的美学理念

  “善”与“美”的关系。

  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以善为美,或“美善同一”。

  功利主义美学观,“善”即功利,包涵道德功利和现实功利。

  功利主义的美学思想是来自于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基本倾向是功利主义。

  “美”字的起源

  有人认为是“羊大为美”,有人认为是“羊人为美”。不论是“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都是从功利目的出发的。

  《国语/楚语》中的“伍举论美”,是中国美学理论的第一个关于美的定义。“灵王为章

  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儒家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的问题。认为“文以载道”,艺术有教化作用,陶冶人的情操。反对奢侈浪费。

  道家是超功利的相对主义美学观,“厲与西施,道通为一”。老子从“有”和“无”的空间意识表达了哲学的辩证思想。“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墨家是贫民哲学,反对美和艺术。认为艺术浪费,劳民伤财。

  法家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反对美和艺术,认为文学害政。

  韩非子曾经论述墨子和鲁班的争论,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美学观。

  四,中国政治与中国建筑

  1,王权思想与都城、皇宫规划

  《考工记》中“匠人营国”,第一次论述了中国古代建城的礼仪制度,同时也道出了诸侯国都城规划的基本思想。

  秦始皇第一次以辉煌的建筑来体现政治权威。著名的“政治工程”阿房宫、长城、骊山陵等,耗尽了国家的财力,导致了强大的秦王朝的灭亡。

  汉朝初年,刘邦虽然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以勤俭治国。但是萧何的“非壮丽无以重威”观点,促使汉朝再一次掀起大建宫室的高潮。并且这一观点成了此后中国历朝历代大建宫殿的理论依据。

  北京城及其皇宫的规划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城规划的基本思想。

  2,礼仪制度与建筑制度

  中国古代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制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治国方针。礼制的本质是等级制,它涉及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礼仪制度在建筑方面的最主要表现是建筑制度,而建筑制度中最主要又是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等级制度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屋顶式样、建筑开间数、建筑色彩、彩画式样等等。

  3,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表达了浓厚的政治意图和政治色彩。不仅仅在都城和皇宫规划上的王权思想,在一般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上都体现出来。例如地方城市中的衙署(政府机构)、学宫文庙等一定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另外,对城市的管理也包括在城市规划的范畴之内。例如中国古代的“里坊制”就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化一方面表现在政治意识上,另一方面则较多地表现在商业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例如城市广场,中国古代没有城市广场,是因为中国古代没有聚会演讲的习惯,也没有城市社交的习惯。

  五,宗教文化与宗教建筑

  1,中国宗教的特殊性

  中国本来是没有宗教的国家,上古时代只有迷信(迷信不等于宗教)。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随后本土宗教道教产生。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传入则是很晚的事情。

  注意一个错误的概念。道教是在佛教传入以后,仿照佛教的形式,结合春秋时期道家哲学的内容而创立的,不要和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混为一谈。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人不懂宗教,没有宗教感情。

  ①,宗教只信“一神”,而一般中国人是见神就拜。在中国的寺庙里可以同时供奉着不同宗教的神祇。

  ②,宗教的本质应该是奉献,而不是求取;应该是苦行,而不是享乐。而中国人拜佛都是有目的,有所求的。

  2,宗教意识与儒家文化

  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有儒家思想的信仰,“仁、义、礼、智、信”,其内容与宗教的道德观相似。

  儒家是哲学,不是宗教,把儒家叫做“儒教”是错误的。儒家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所说内容全都是现实政治、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现实生活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祭祀不是宗教,祭祀的本质是感恩和纪念。祭祀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对天地神灵的祭祀和对人物的祭祀。

  祭祀建筑与宗教建筑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祭祀建筑具有礼仪教化的作用,如天坛、地坛、社稷坛、孔庙、家庙、五岳庙等。

  3,外来宗教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宗教建筑除了塔和石窟以外,没有什么特色。其平面布局和建筑造型与宫殿、祠堂、民居建筑没有太大区别。

  塔是印度“Stupa”(窣堵坡)和中国的楼阁式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藏传佛教建筑除外)。

  外来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表现出文化传播过程中本身的特性。例如清朝的“中国礼仪之争”;又如伊斯兰教在内地的传播等事例。

  六,中国艺术与中国建筑

  1,礼乐文化的约束

  本来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礼”和“乐”是相对应的两个东西,“礼”是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乐”是文学艺术。二者相辅相成,互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种形态——礼乐文化。

  中国古代礼制思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礼乐文化,对文化艺术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产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的文学艺术,在儒家礼制思想影响下出现了偏颇的、片面的发展。

  中国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思维也被约束在礼制所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超越礼乐文化所限定的“体统”。

  2,象征性艺术

  中国古代艺术喜欢采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概括起来有形的象征、色的象征、数的象征以及自然属性的象征等。

  形的象征主要表现手法是以建筑形体象征天地自然的某种属性,并延伸到社会人文的属性。例如天坛、地坛建筑象征天圆地方;风水观念中的山水地形的象征。

  色的象征是以建筑的色彩象征某种特定含义的事物或某种特殊的信仰。例如天坛建筑的色彩象征;五方五色的方位观念等。

  数的象征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道教神仙方术中的“术数”。例如天坛建筑的数字象征;建筑等级制的数字概念也包含有象征意义。

  自然属性的象征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国古代文人喜欢用某些自然事物的自然特性来比喻和象征人类的某种道德品质。例如中国文人画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等。

  3,工匠和艺术家

  中国古代建筑不是由建筑师设计,而是由工匠按照经验来建造。工匠不是知识阶层,没有很高的文化知识修养,在建造建筑的时候一般要听命于主人的意图。

  除了官方的建筑以外,更多的建筑是由文学家、艺术家来决定的,尤其是园林建筑更是如此。《园冶》中所说“三分匠,七分主人”,就是这种特殊现象的表述。

  文人艺术家有较高的文化水品和艺术修养,他们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来设计,工匠们只是照他们的旨意行事,实现他们的设计意图。

  因此,如果没有国家指令或者文人设计的,纯粹由工匠决定的民间建筑,往往并不一定符合美学规律。但是同时往往又因为不受法式约束,而带来随意的、巧妙的创造。

  4,文学艺术与风景、园林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风景园林建筑,和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是由于文学艺术家参与设计,另一方面是源自于中国古代欣赏自然美的风景文学和风景文化。

  文学艺术家参与建筑和园林设计,促使他们对建筑和园林研究,并用文学的手段予以记录和描写。

  另一方面,中国古人欣赏自然美的审美情趣,导致了风景文学和风景文化的发达。对风景和园林建筑的爱好和文学描绘,推动了对建筑艺术审美观念的发展。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名楼”、“四大名亭”就都是因为和文学的关系而著名的。

篇三: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传统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我国是拥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建筑作为文化载体之一与文化的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传统建筑既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也反过来成为文化的载体,穿越千年成为文化的不倒的标志。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不断的发展、演化。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

  一、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文化是建筑的装饰,使得建筑不是仅仅是一个空壳。而中国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五行学说的影响、等级观念的影响、儒家礼制文化的影响、道家风水文化的影响、易学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五行学说的影响。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在建筑方面,五行也被解释为代表各个方位、颜色:东方属木为青色,西方属金为白色,南方属火为赤色,北方属水为黑色,中央属土为黄色。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围、寺观、陵基,以至道路、桥梁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中国是有着2000年封建帝制历史的国家,传统的等级观念趁此形成并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人们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因此这样的一种观念和文化也传统建筑中得以体现,许多建筑的结构都体现了等级尊卑。在传统建筑的布局设计中其平面布局设计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局主要的建筑,在中轴线的两次布局作为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左右对称,主次分明。“三坊七巷”的传统民居的布局格式也表现了这样的等级主次观念。“三坊七巷”传统街区中一典型的传统民居为例,该民居为清朝进士陈承裘故居,整个建筑以“正座”的主宅和东侧跨院的“花厅”构成。在布局上,“正座”就是以中轴对称的传统平面布局。在三坊七巷的传统建筑中最常见的布局就是这种一字排开的布局,俗称“一条龙”,小型者为三开间排成一列,也都是中轴线式的布局。而建筑以中轴布局,四合拱卫,结构匀称,等级分明,层次清晰等形式模式,表达意义深远和清明中正的仁义道德,也体现了儒家礼制文化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三坊七巷的民居建筑体现了传统的家族伦理道德。坊巷内住宅大致分大门、院落、庭园及其附属建筑三个部分。一般是将大门、院落安排在一个轴线上,庭园及其附属建筑物安排在轴线的另一侧,形成既对称又变化的平面格局。这种布局有利于封建家庭长幼、内外、男女分别的伦理道德,甚至在半公众场合(大厅)也和私秘休闲(花厅)有所区别。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传统学问,中国古代风水的核心即找寻“山环水抱必有气”的“藏风聚气”之地以创造背山面水、避风向阳又与天上星相对应之“四象”地形。风水学说在建筑选址的问题上主要采用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贷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明清时代,三坊七巷已是寸土寸金,不可能有大的空间给人构筑大型园林。因此,天井、花厅、庭院等小筑便成为人家亲近自然、怡情养性的场所。福州人通常将庭园称为花厅,花厅中布置一座厅堂或双层楼房,种花植树,开掘池沼,建造假山;在池沼和假山间配置亭台、楼阁或水榭、石桥,为了节省地方,假山上的亭子不少为半边亭或四分之一角亭。这些园林以黄巷38号小黄楼前的花厅为最具代表性。此外,安民巷的麒麟弄假山、塔巷的王麟故居、宫巷的林聪彝故居、郎宫巷的二梅书屋、后街的董执谊故居、文儒坊的陈承裘故居、光禄坊的“光禄吟台”、衣锦坊的“水榭戏台”等都风格各异,隽永雅致。可说三坊七巷的传统民居建筑充分发挥了风水之学,山水兼具且因地制宜。

  二、传统建筑对文化的传承

  传统建筑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传统建筑中总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福州三坊七巷的传承建筑为例:三坊七巷建筑外观很有气魄。马鞍形墙脊、鹊尾翘角、曲线鲜明而流畅;从高处平视,重重风火墙如层层波浪,此起彼伏;大木梁柱和大石条块的粗犷、厚硕,给人以巍峨壮观的感觉;宅院内诸多木雕、石刻,十分精美雅致;山墙面上的彩绘与灰塑,色彩斑斓,造型优美,内容丰富,无论是表现忠孝节义的教化故事或是吉祥如意的花鸟图案,都表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宅院内门窗镂花均极为精巧细腻。起居所的通道讲究门面美观,房门、隔扇则讲究材质,多用楠木、檀香等珍贵木材。斗拱、月梁、悬钟、雀替等重要部件作重点雕刻,梁架攀间雕刻一斗三升,既是承重又是装饰,连厅、廊的石柱也是精雕细琢。三坊七巷民居的“宁波门”、“六离门”、“覆龟亭”等都是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建筑。民居建筑突显华贵意蕴与瑰丽色彩,建筑艺术的内涵丰厚、深邃。难怪海内外专家学者都把三坊七巷誉为中国“江南古建筑的艺术宝库”和“明清古建筑的博物馆”。

  三坊七巷文化的内涵,在于提炼它的精髓,三坊七巷文化的精髓同福州人精神息息相关,并且具有强的时代特点和地方风貌:爱国与创业精神、包容与革新精神、崇文重教精神等。这些文化内涵和精髓都熔铸在了这些传承建筑之中随着坚固的建筑而继承流传。

  总的来说传统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传统建筑在文化中产生发展,传统建筑继承了文化的光辉使其得以流传,传统建筑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雄伟、壮丽的美的感受,更多的则是蕴藏在其中的文化。

  参考文献:《传统文化对中国建筑影响》

  《建筑与文化》

  吴卉艳:《浅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对建筑的影响》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三坊七巷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郑瑜,朱永春:《福州近代居住建筑典型类型分析》

  张鹰:《论福州“三坊七巷”传统街区及建筑的地域特色》

篇四: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传统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我国是拥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建筑作为文化载体之一与文化的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传统建筑既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也反过来成为文化的载体,穿越千年成为文化的不倒的标志。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不断的发展、演化。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

  一、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文化是建筑的装饰,使得建筑不是仅仅是一个空壳。而中国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五行学说的影响、等级观念的影响、儒家礼制文化的影响、道家风水文化的影响、易学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五行学说的影响。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在建筑方面,五行也被解释为代表各个方位、颜色:东方属木为青色,西方属金为白色,南方属火为赤色,北方属水为黑色,中央属土为黄色。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围、寺观、陵基,以至道路、桥梁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中国是有着2000年封建帝制历史的国家,传统的等级观念趁此形成并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人们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因此这样的一种观念和文化也传统建筑中得以体现,许多建筑的结构都体现了等级尊卑。在传统建筑的布局设计中其平面布局设计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局主要的建筑,在中轴线的两次布局作为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左右对称,主次分明。“三坊七巷”的传统民居的布局格式也表现了这样的等级主次观念。“三坊七巷”传统街区中一典型的传统民居为例,该民居为清朝进士陈承裘故居,整个建筑以“正座”的主宅和东侧跨院的“花厅”构成。在布局上,“正座”就是以中轴对称的传统平面布局。在三坊七巷的传统建筑中最常见的布局就是这种一字排开的布局,俗称“一条龙”,小型者为三开间排成一列,也都是中轴线式的布局。而建筑以中轴布局,四合拱卫,结构匀称,等级分明,层次清晰等形式模式,表达意义深远和清明中正的仁义道德,也体现了儒家礼制文化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三坊七巷的民居建筑体现了传统的家族伦理道德。坊巷内住宅大致分大门、院落、庭园及其附属建筑三个部分。一般是将大门、院落安排在一个轴线上,庭园及其附属建筑物安排在轴线的另一侧,形成既对称又变化的平面格局。这种布局有利于封建家庭长幼、内外、男女分别的伦理道德,甚至在半公众场合(大厅)也和私秘休闲(花厅)有所区别。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传统学问,中国古代风水的核心即找寻“山环水抱必有气”的“藏风聚气”之地以创造背山面水、避风向阳又与天上星相对应之“四象”地形。风水学说在建筑选址的问题上主要采用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贷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明清时代,三坊七巷已是寸土寸金,不可能有大的空间给人构筑大型园林。因此,天井、花厅、庭院等小筑便成为人家亲近自然、怡情养性的场所。福州人通常将庭园称为花厅,花厅中布置一座厅堂或双层楼房,种花植树,开掘池沼,建造假山;在池沼和假山间配置亭台、楼阁或水榭、石桥,为了节省地方,假山上的亭子不少为半边亭或四分之一角亭。这些园林以黄巷38号小黄楼前的花厅为最具代表性。此外,安民巷的麒麟弄假山、塔巷的王麟故居、宫巷的林聪彝故居、郎宫巷的二梅书屋、后街的董执谊故居、文儒坊的陈承裘故居、光禄坊的“光禄吟台”、衣锦坊的“水榭戏台”等都风格各异,隽永雅致。可说三坊七巷的传统民居建筑充分发挥了风水之学,山水兼具且因地制宜。

  二、传统建筑对文化的传承

  传统建筑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传统建筑中总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福州三坊七巷的传承建筑为例:三坊七巷建筑外观很有气魄。马鞍形墙脊、鹊尾翘角、曲线鲜明而流畅;从高处平视,重重风火墙如层层波浪,此起彼伏;大木梁柱和大石条块的粗犷、厚硕,给人以巍峨壮观的感觉;宅院内诸多木雕、石刻,十分精美雅致;山墙面上的彩绘与灰塑,色彩斑斓,造型优美,内容丰富,无论是表现忠孝节义的教化故事或是吉祥如意的花鸟图案,都表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宅院内门窗镂花均极为精巧细腻。起居所的通道讲究门面美观,房门、隔扇则讲究材质,多用楠木、檀香等珍贵木材。斗拱、月梁、悬钟、雀替等重要部件作重点雕刻,梁架攀间雕刻一斗三升,既是承重又是装饰,连厅、廊的石柱也是精雕细琢。三坊七巷民居的“宁波门”、“六离门”、“覆龟亭”等都是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建筑。民居建筑突显华贵意蕴与瑰丽色彩,建筑艺术的内涵丰厚、深邃。难怪海内外专家学者都把三坊七巷誉为中国“江南古建筑的艺术宝库”和“明清古建筑的博物馆”。

  三坊七巷文化的内涵,在于提炼它的精髓,三坊七巷文化的精髓同福州人精神息息相关,并且具有强的时代特点和地方风貌:爱国与创业精神、包容与革新精神、崇文重教精神等。这些文化内涵和精髓都熔铸在了这些传承建筑之中随着坚固的建筑而继承流传。

  总的来说传统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传统建筑在文化中产生发展,传统建筑继承了文化的光辉使其得以流传,传统建筑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雄伟、壮丽的美的感受,更多的则是蕴藏在其中的文化。

  参考文献:《传统文化对中国建筑影响》

  《建筑与文化》

  吴卉艳:《浅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对建筑的影响》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三坊七巷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郑瑜,朱永春:《福州近代居住建筑典型类型分析》

  张鹰:《论福州“三坊七巷”传统街区及建筑的地域特色》

篇五: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

  刘定坤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1989(000)004

  【摘

  要】建筑为人类生息其间的空间场所.它不但作为物质产品记录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同时作为精神产品复写着人们特定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情感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正像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市鲁诺·赛维所说:“含义最完满的建筑艺术.是一种具有多种决定因素的历史,它传达历代建筑.

  【总页数】9页(P3-11)

  【作

  者】刘定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092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体系的特征及成因说辨析——兼申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本思想的关系[J],贾洪波

  2.从中国古代建筑看中国传统文化[J],景琬淇;张谦;王雨萌

  3.中国古代居住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J],王立群;罗江海

  4.从中国古代建筑看中国传统文化[J],景琬淇;张谦;王雨萌;5.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从纳底鞋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务实风格[J],余淼

篇六: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之建筑思想—天人合一

  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思想。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以和谐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

  “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表现出了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加古建筑的稳定感。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同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硕大的屋顶铺以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取得了相当的和谐。

  例如中国北方的传统建筑四合院,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合院的房屋布局是既定的,对家庭成员的居住安排也有严格规定,反映出传统大家庭的等级观念,“长幼有序”的传统要求。布局上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住房安排上一般是家长住在正房,晚辈住在厢房霍泽华耳房,什么辈分的人住什么样的房,一切都是按规矩来。这种安排不仅突出了家长的地位,而且有助于家族内部的秩序,强化等级观念。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此外,四合院还内含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院落中的门楼、门墩、照壁、花坊、房檐屋脊和门窗等处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替、门头上的吉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

  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鹊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四合院的建筑设计正是符合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又如故宫在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所谓前朝,是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所谓后市,是指皇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指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故宫的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的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着皇帝的至尊。午门是故宫的正门,红墙黄瓦,朱漆大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这些都是传统思想“九五至尊”的象征。过了太和门就是三大殿。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形的三台上,这个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文化阴阳五行中"土"居中,所以故宫的设计者将故宫最重要的部分用汉白玉砌成了“土”形三台。坤宁宫与乾清宫的名字和功用都是对应的。故宫的后门为神武门,位于中轴线之北。神武门原称玄武门,为了避康熙玄烨之讳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故宫中有一条称为金水河的小河,横贯东西,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被固定下来。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按五行相生,金生水,故名金水河。故宫的规划与建筑布局运用了五行学说的观念。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古人认为世上万物皆分阴阳,男性为阳,女性为阴;方位的前为阳,后为阴;数字中的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等等。在故宫,属于阳性的帝王执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将皇帝、皇后生活的寝宫放在后方,这不仅适应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也符合阴阳之说。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后宫部分只有两座宫,符合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之说。

  又如天上五官的中官居于中间,而中官又分为三垣,即上垣太微、中垣紫微、下垣天市,这中垣紫微自然又处于中官之中,成了宇宙中最中心的位置,为天帝居住之地。这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宫殿也应该称为紫微宫。明、清两朝把皇帝居住的宫城禁地称为紫禁城自然是事出有据了。唐朝长安的皇城和宋朝汴梁的宫城,它们的南门都称为朱雀门。明、清朝紫禁城的午门也称为五凤楼,凤本属鸟类,所以午门也是朱雀门,北面的宫门自然称玄武门。五种颜色中,除了东青、西白、南朱、北黑以外,中央为黄色,黄为土地之色,土为万物之本,尤其在农业社会,土地更有特殊的地位,所以黄色成了五色的中心。在紫禁城,几乎所有的宫殿屋顶都用黄色琉璃瓦也就不奇怪了。

  从这一系列的例子中,我们会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严格遵循着天人合一思想的思想,我国的传统建筑并不仅仅是我国华夏历史文明的见证,先祖勤劳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篇七: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

  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

  物生机之源泉。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黄帝工经》),阴阳是生命的核心,住宅是生命的载体,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建筑空间外为阳,内为阴,高为阳,平为阴,屋宇为阳,院落为阴。在房屋室内设计中,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以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在一起,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使室内外的气流完全贯通。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等问题。

  在取材方面,中国的古建筑是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木材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然的,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返朴归真、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木材较之石土更具有生命力,它本来就有自然的纹路,而且坚韧,便于加工,适合做房屋的各种构件,这还很好的和中国中庸的传统思想相契合。

  中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在建筑空间上,不像西方建筑那样用超尺度的高大、空旷来表现建筑的庄重和神性。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坚持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即是以人体尺度为原则,既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等建筑也常用小尺度的“院”不断有规律的衍生来产生雄伟建筑群。而且建筑造型和高度还会考虑周边环境,通过跟自然的借用,即是“托体同山阿”,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也是“天一合一”

  思想的最好体现。

  在建筑细节营造上面注重精致、隐借,不刻意加以装饰,以图案的美化和线条的丰富来柔和建筑造型,而这些构建在建筑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运用得非常灵活和巧妙,它不但具有造型、装饰的多重功能,还起到增加屋檐伸出的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分散节点处的剪力。此外,用各种吉祥富贵的图案,浓烈色彩绘制的梁柱,与白色的台基相衬托,具有浓重、鲜明的对比感,营造了建筑庄重、大气的氛围,其实它还承载屋面荷载,具有抗地震的功能。还有硕大的屋顶有着漂亮的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看都是曲线的,给予建筑一种柔美的自然之态,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形成了和谐统一。

  三、民俗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早在殷周青铜时代就开始出现了显示贵、服、吉、利的厚禄,功名、得子、迎福、纳祥、聚宝、生财的福气,以及长寿、成仙等主题的建筑装饰图案。中国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使象征手法在建筑装饰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比如龙为神兽,它成为了帝王的象征;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于是就成为威武、力量的象征,在民宅中常用于驱邪镇宅。古建筑对屋顶、门窗、铺地等部件都十分考究,在不同部件上绘制不同寓意的图案,既美观又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图案和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中国的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主要的载体。它充分体现以“礼”为国家文化精神核心,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期许,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挖掘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促使现代建筑吸取中国古建筑的精华,为今所用并继承发扬,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篇八: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蔚为壮观。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神,影响深远,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之先头。

  建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门类,是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社会物质产品。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四个大的发展段落。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初期,是中国建筑的初步形成阶段,那个时候开始出现房屋以及固定的住所,出现了村落;

  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

  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不管是哪一个阶段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都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天人合一”的理念。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古代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了维持生存的农耕技术。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寒来暑往,一枯一荣的自然现象;播种、收获,收获、播种的互动过程;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紧密相连的命运联系,构成了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全景图画。正因为处在为生存而忙碌的自然环境下,天时变化,节气交替,仰仗春夏秋冬耕种的古代先民,在得到自然的恩惠时,俯仰天地之间体察到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彼此联系的生命秩序,从而也认识到宇宙自然的不可抗拒,也确认了人与然亲和融洽的相互关系。经年累月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反映在中国古代知识系统里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基于这样的认识,天与人的关系便建立在一个互动合理的范围内,绝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只有顺应自然,人的生存才得以发展,形而下之器的创造与形而上之道的自然规律才能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才能获得生命存在的确认。所以,亲和之道在早先的境况下一方面是环境的驱使,另一方面又是文化价值上的取向。从此,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依恋在自然的怀抱里。正是由于有了天人合一的建筑体系认识,中国古代先民特别钟情于代表自然的树木。这与中国的道家回归自然的要求不谋而合,同时也符合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中木质建筑较多,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木构架结构建筑。

  正是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因此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其次,森严的等级制度。大诗人杜甫曾有诗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是说仅从建筑上就能看出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萧何曾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一种工具。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

  建筑。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北京故宫就是其代表性建筑。整个故宫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可以说故宫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对高成就。这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权与等级观念的最好解释。

  再次,浓郁的宗教气息。这类建筑主要是寺庙、塔类建筑,其在建设过程中,对质、数、文等做了相关要求,体现出来的都是道教的思想:1.天圆地方,天三地四的思想2.道教溶于自然,自然和谐的思想.3.道教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4.道教的风水理念等。这与佛、道文化在中国的普遍传播与人们对其认同感是不可分割的。走进寺庙类建筑,庄重严肃的气氛,加上袅袅的檀香气味,当你面对那宏伟的神像是,心中不由自主的便产生了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

  总之,不管是哪一类建筑总是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是分不开的。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这与中国人从小耳濡目染的影响了中国将近千年,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更在建筑艺术上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的儒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可以说五千年的建筑史就是一部恢弘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书。

篇九: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古代建筑论文

  Thedocumentwasfinallyrevisedon2021

  探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4-03-17来源:毕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

  传统文化

  历史内涵

  论文摘要: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空间艺术。透过那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人们能够从中解读出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宗族家庭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响着建筑的布局,建筑环境设计和装饰风格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具备很独特的审美价值。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纵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时代性的差异;从横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土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人民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中,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礼制”与中国传统建筑

  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体形式。“礼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很重要的。所谓“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孔子是“礼制”的忠实维护者,他的“克己复礼”等主张,都反映了礼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同样存在壁垒森严的等级,从建筑的布局、形体、结构到装饰设计,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以显示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这就是建筑中的“礼”。宫殿建筑中,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为“殿”,与家人生活起居之处为“宫”。故“殿”的面积与构件都以大为美,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来显示皇权至尊。“宫”的建筑规模则据主人的身份而定,皇帝的起居宫最大,其次为皇后及其妃嫔所居之宫。明清故宫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整个建筑群中最雄伟宏大的部分,居中而立,统摄全局,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后宫中皇帝起居的乾清宫规模最大,其后为皇后起居的坤宁宫,再次为妃嫔所居的东西六宫,皇室家族内部的贵贱尊卑,由此都可见一斑。

  民居建筑的等级限制也是极为严密的,各朝统治者甚至以律法的形式来加以规范。各级官员的府邸建筑,都是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的。建筑装饰的伦序等级十分明显。例如:基座是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装饰手法,一般的民居只能用普通台基,官品较高的府邸可用较高级台基,惟有皇家建

  筑和佛寺庙宇,才可以用“须弥座”。这种座式原为佛像底座,寓意以须弥山之高显示来佛的崇高和伟大。皇家建筑借用“须弥座”寓意皇权的至高无上。屋顶式样的不同也代表民居的不同等级,四面坡顶多为皇室和庙宇专用,歇山顶多是达官贵人的宅院,普通百姓的居室多为硬山顶。此外室内装饰中常用的天花、彩画等也分不同等级,严禁违礼僭用。

  二、“宗族观念”与中国传统建筑

  宗法家族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儒家所倡导的宗法伦理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后,这种观念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中国传统建筑也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宗族观念和思想。

  中国传统的居室建筑,是对宗族家庭伦理最形象、最生动的阐述。就平面布局而言,民居的分布多由若干单体建筑来组合构成庭院,再由一个个庭院组成村寨。庭院为同祖同宗家庭生活起居之处,村落为同姓同族之人交往活动之处。这种布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族群而淡化个体,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充分体现了传统家族的宗法特质。民居庭院内部的布局也内涵丰富。为了体现父尊子卑,长幼有序,一般皆将家长所居的正室安排在正上方,同时也安排有祭祀祖宗或家庭集会之地。在“堂”的两边,对称排列东西两房,归子辈居住。相对于“堂”,房为从属地位,这与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同时,由于堂为家庭居室中最尊贵的地方,代表同宗集会之地,故人们习惯上以“堂”称父系亲属;母系的亲属不是同祖同宗,故而不能算是同“堂”之后,遂以“表”称之。出于室正房偏的观念,人们称结发妻子为“正室”称妾为“偏房”。同时,为了限制和规范妇女的行动自由,妇女的居室一般被安装在幽深、封闭的院落后部,故传统社

  会习惯称妻为“内室”。一般情况下,妇女不能擅自步出院外,外人亦不能轻易入内院。古人将妇女之居称为“闺房。

  三、“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建筑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强调人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投入。中国传统建筑绐终讲究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映衬,追求虚实相生,情境相映,曲折尽致,意有回境以达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境界。

  分布在祖国各地的民居,其选址、布局、结构、色彩风格皆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与各地区自然环境相生相融。西南地区阴热潮湿,蛇虫出没,居室虚空而筑,幢幢竹楼掩隐在片片竹林丛中,拙朴雅致;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黄土漫漫,其居室掘穴为窑,苍茫而古朴;江南水乡地区,湖泊纵横,星罗棋布,故居室傍水而筑,小桥流水,恬静柔美;东北平原地区,原野辽阔,寒冷干燥,故居室雕梁画栋,端庄厚重。在色彩的应用上,北方自然色彩单调,故建筑的装饰色彩浓重热烈,红墙朱门,黄瓦绿窗,色彩热烈鲜明。南方植被丰富,自然色调丰富多彩,故建筑物多采用天然原色,粉墙黛瓦,褐柱青砖,幽雅而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园林建筑,是对自然山水的再现。所谓“虽为人作,宛自天成”,指的就是园林中的建筑设计尽可能排除人工雕琢的痕迹,遵循自然山水风景的规律,效法自然,渲染野趣。为了与周围环境协调,建筑往往不得不改变某些固有的特质。如对线条的处理,建筑作为人工创造物,直线是其人力之美的象征,而自然山水风景却多为柔和、流畅的曲线。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华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些独具匠心的建筑布局,雅致唯美的建筑装饰,缤纷绚烂的建筑色彩……无不让人感慨中国传统建筑的极致之美。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引发人们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无限感悟。让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1]林皎皎.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

  [2]马齐飞.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9(9).

  [3]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意蕴[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12(1).

  [4]马玉鹏.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思考与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0,(12).

篇十: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试析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然后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设计,影响,继承与发展。

  一、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建筑设计植根于传统文化

  建筑设计须在一定文化语境中展开,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体现某一时期文化风貌,反映不同价值观和审美观。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就充分结合苏州传统古建风格,从当地地域特色出发,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提炼苏州传统文化,充分运用当地传统建筑基本色调,让博物馆主体造型看起来更新颖巧妙。博物馆材质就地取材,这也如此,苏州博物馆新馆已密切地融入到当地环境中。苏州博物馆新馆融入了老子《道德经》空间理念,解决了建筑与自然间的融合,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做到“苏而新,中而新”。

  2、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创新源泉

  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创新源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既秉承了中国建筑文化“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理思想。总设计师何镜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观是核心。“中国建筑中的斗拱是为了防雨,如果没有一个力的话,它就挑不起来,所以此构建也是一承力构建,成为我们传统建筑的一个亮点,成为我国传统建筑历史功能与美学功结合的良好构建。世博会中国馆立足于设计实践,继承创新传统文化。斗拱、中国红等元素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国精神;环保、节能等新技术则是顺应时代潮流,表现当今时代特色和科技成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传统布局方式

  我国传统民居布局受“风水”学影响,具有古代哲学、地质、美学、地理生态、景观等丰富内涵,包含人怎样来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辨证论述。中国历代都城、皇宫为南向,不仅有气候、日照和环境因素,还涉及风水、文化等原因。

  中国传统“四合院”就是传统文化对建筑居住形态的贡献。“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合在一起,形成一口字形。北京四合院民居均是三间正房,黑漆大门,布局呈围合状,讲究藏风聚气,封闭室内主仆分明、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既可分割,又方便联系,营造出良好的内部环境,减少不良外在气候影响。夏天可有效遮荫纳凉,冬天可采光保暖,抵御风沙。

  2、传统人文思想

  2.2.1儒家思想

  自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正统,影响并主导中国文化发展。在创立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理论学说。

  中国人喜爱自然,自然魅力让人们喜欢与之接触、沟通、交流。在儒学思想影响下,“仁、义、礼、智、信”等观念深入中国人思维、生活及习俗中。传统四合院和故宫居住秩序既受儒家礼制影响,严格区别内外、尊卑,隔绝外界,自有天地。建筑大师赖特的流水别墅设计受儒学理念影响,整个建筑位于岩崖中,室内壁炉用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内外交融,浑然一体。宛若天成瀑布穿别墅,悬崖峭壁与满山林荫完美统一,呈现天人和一的境界。

  2.2.2道家思想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代表人物是老子。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本原,亦是万物存在依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建筑设计影响很大,我国国家大剧院设计既体现了这一次思想。项目刚开始颇受争议,人们将其形容为使用现代金属和玻璃预制件建造的蛋壳,扎根在故宫和天安门广场旁,与周边传统建筑极不协调。国家大剧院设计师保罗·安德鲁顶住巨大压力,在设计中充分展现了协调性设计。“建筑设计是个客观、理性的过程,无为而治就是消除自我的过程。”道家自然观对建筑设计影响很大,“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更加“有为”,此“有为”是尊重自然规律,让建筑形式和功能按自身发展,不加干涉,设计浪漫飘逸、逍遥虚静的建筑作品。

  2.2.3佛教禅宗思想

  佛教禅宗思想不仅是哲学思想,更是种自在随性的生活。现代设计语境下,禅体是种质朴而放达的生活姿态。建筑设计中,禅体现为清、静、朴、拙的自然。禅学认为:内心体验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关键,宇宙万物由心而生。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思想影响中国古建筑和古园林走向自然,归隐山林。早期文人宅园多建于山川田野中,以自然园林景观为主,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然、惬意生活的要求。但其虽好却远离市朝,后来就在城郊山水甚至城中修园林成为“隐士”,苏州拙政园的建造设计就是如此。明正德初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辞官回乡,精心营造园林并名为“拙政园”,意拙者为政,嘲讽朝政。园林规划采用对景、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法组织空间,用花墙、回廊分隔大园成小景区,曲水蜿蜒,层次感丰富。用空间、时间、景色变化来制造情意。拙政园摒弃了传统装饰,设计题材指向自然,使用自然材料,采用蜿蜒曲折形态,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装饰构思也源于自然。通过设计所营造出来的浓郁氛围,让人从有型物质世界直悟到无限生命境界,强化了传统园林建筑的内涵。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的建筑设计该怎样在全球化的今天,既避免僵化,又体现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要求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的同时,深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自发地传承。传统建筑中柱廊、斗拱造型,门窗、花格装饰,古代风俗、建筑布局,风水、阴阳学说,传统人文“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人哲理观念。

  1929创建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传统建筑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其对当时国内古建筑作了大量勘探,理清了我国古建筑发展脉络。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要想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一方面要增加传统建筑科研投入,另一方面要做好传统建筑文化教育,讲授城市规划学、传统建筑哲学、建筑风水学、古代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等,培养懂现代建筑又懂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师,让我国的建筑全面发展。

  继承传统文化时,要侧重于理解其内在精神。中国建筑须在继承中创新,适应现代化发展。有选择地保留传统文化中有价值部分,把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创造性的结合起来,既非“传统”现代翻版,也非“历史”割裂移植,而是现代化文化视角重新审视传统,不简单套用传统符号、装饰元素。西方人重形体、重模仿,中国人重内心、重物感,意在空间“境界”或“意境”。如传统园林禅宗思想,通过借景、对景,用回廊将大园分隔成若干小景区,光影变幻、曲水蜿蜒,追求园林建筑弦外之音。

  建筑设计在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保护,继续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保护文物古迹,延续古城风貌。保护并修复文化、艺术价值高的古建,采取再现的方式延续有一定特色的古建。宣传执行好国家对于文物古迹保护的法律规定,延续华夏传统,造福子孙后代。

  四、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学习吸取先进科技,创造优秀文化的同时,我们更要担负起传承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建筑与传统文化间建立纽带的作用,让我们的建筑设计学发展更好。

  参考文献:

  [1]席田鹿.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教对中国建筑、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美苑.2007(04).

  [2]涂元生,谢欧.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传承与创新运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22).

  [3]胡冬香;中国古建筑木构体系一脉相承之意识形态原因浅析[J].华中建

  筑.2005(06).

  [4]文爱平.罗哲文.留住历史的记忆[J].北京规划建设2004(05).

篇十一: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摘要: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儒家礼教、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建筑;儒家

  前言:建筑是实体,但它能暗示的,却是一个生活的全部。因为她不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准,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的文化和观念。中国传统建筑几千年来,顺着中国文化的渐变而渐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体象征。从文化与建筑的相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要掌握它对我们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有一个特质就是生命的特质。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很重视风水,风水的理念与实务都很复杂,但其作用就是求生的机制,其目不过就是为了我们能有更好的生活,建筑就成了祈福的工具,即使墓地的选择也是为了活着的人的幸福而决定的。

  1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

  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2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黄帝工经》),阴阳是生命的核心,住宅是生命的载体,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建筑空间外为阳,内为阴,高为阳,平为阴,屋宇为阳,院落为阴。在房屋室内设计中,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以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在一起,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

  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使室内外的气流完全贯通。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等问题。在取材方面,中国的古建筑是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木材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然的,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木材较之石土更具有生命力,它本来就有自然的纹路,而且坚韧,便于加工,适合做房屋的各种构件,这还很好的和中国中庸的传统思想相契合。中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在建筑空间上,不像西方建筑那样用超尺度的高大、空旷来表现建筑的庄重和神性。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坚持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即是以人体尺度为原则,既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等建筑也常用小尺度的“院”不断有规律的衍生来产生雄伟建筑群。而且建筑造型和高度还会考虑周边环境,通过跟自然的借用,即是“托体同山阿”,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也是“天一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在建筑细节营造上面注重精致、隐借,不刻意加以装饰,以图案的美化和线条的丰富来柔和建筑造型,而这些构建在建筑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运用得非常灵活和巧妙,它不但具有造型、装饰的多重功能,还起到增加屋檐伸出的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分散节点处的剪力。此外,用各种吉祥富贵的图案,浓烈色彩绘制的梁柱,与白色的台基相衬托,具有浓重、鲜明的对比感,营造了建筑庄重、大气的氛围,其实它还承载屋面荷载,具有抗地震的功能。还有硕大的屋顶有着漂亮的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看都是曲线的,给予建筑一种柔美的自然之态,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形成了和谐统一。

  3民俗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早在殷周青铜时代就开始出现了显示贵、服、吉、利的厚禄,功名、得子、迎福、纳祥、聚宝、生财的福气,以及长寿、成仙等主题的建筑装饰图案。中国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使象征手法在建筑装饰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比如龙为神兽,它成为了帝王的象征;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于是就成为威武、力量的象征,在民宅中常用于驱邪镇宅。古建筑对屋顶、门窗、铺地等部件都十分考究,在不同部件上绘制不同寓意的图案,既美观又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图案和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主要的载体。它充分体现以“礼”为国家文化精神核心,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期许,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挖掘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促使现代建筑吸取中国古建筑的精华,为今所用并继承发扬,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长春.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2.[3]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27.[4]颜朝昱.传统文化与建筑空间的渗透.山西建筑[A],2006,32(16).

篇十二: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李丽芬

  摘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建筑永远传播下去,除了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使建筑具有文化的活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融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情怀于一体。随着中国超级大国在世界的亮点,建筑业的发展改变了过去一位照搬西方的做法,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将其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中国将发扬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给我国建筑业提供机会,促进我国建筑业发展,使得其也会更加换发生机。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引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是宝贵的资产。如果这些传统的设计元素经过适当的改进和简化,他们将在现代建筑设计方面取得质的飞跃。让我们期待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更完美地结合起来,让现代、简约、舒适的现代建筑风格与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我们每个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建筑设计,符合中国人继承和发展的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概况与表现,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

  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综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建筑设计注重某些内涵和观点,必然包含许多社会美学、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同的设计方案反映了不同的风格。人们的各种思想也必须经历一个长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开始就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建筑设计方案实际上是社会文化发展和影响的结果。我国古代建筑文化有一个观点:南方住房建设。这只是古代人形成的一种长期的社会习惯。但由于时代较为古老,与中国历史上社会关系和政治转型密切相关,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迄今为止,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依然存在。当代建筑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和延伸。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限制,最早的社会文化没有建筑设计。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美学的发展改变了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随着历代建筑人才和文化人物的推广,建筑设计已融入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由原来的“平行关系”发展到“互补关系”。

  2.我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应用原则

  2.1传承与发展并重

  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所以我们需要客观严谨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非所有的传承,都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地继承,传统文化的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和适当选择的需要,结合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去其糟粕,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弘扬。特别是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元素相结合,使传统文化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适应现代文化的发展。

  2.2遵循与创新并重

  为了使传统文化更具活力,现代建筑设计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其中,遵循主要是指在现代建筑设计时需要做好风水建筑,传统建筑装饰,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统建筑技术以及其他与文化研究,并在实践中有效使用的;创新是指以现代文化视角和现代建筑技术改造传统文化,符合现代建筑设计需要,而不仅仅是迁移和复制“历史”。

  2.3要做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普及工作。

  如果我们要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就应该依靠教育的方式。我们应该利用我们的高等教育平台,普及中国传统建筑知识和文化,并通过提供中国传统建筑课程来传播这一领域的知识。另外,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宣传,中国传统建筑在国内的影响力扩大,迄今为止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尚未取得预期效果,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倡导,这使得欧式风格的建筑进入时尚风格建筑,中华民族逐渐失去吸引力。

  3.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3.1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符号的应用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符号是一种简单的方式,通过表达方法的内涵通过象形文字或其他一些简单的形式,将传统符号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主要根据当地或国家特点进行精炼和高度概括,然后用代表以及建筑设计中公众人物或模式表达的意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传统建筑设计和传统建筑设计将复制堆叠符号,真正需要把握传统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内涵的精髓与灵魂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展现的精髓和灵魂的象征内涵,展现各种模式的应用,可用于建筑设计和装饰,也可用于整体结构。

  3.2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关注和谐,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形成文化关系。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有机联系主要以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形式为主。这种组织形式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家天下。小到社会基本单位,大到国家,皆是如此。最初的设计主要是让建筑物拥有独立的空间,也就是让自己有一些私人空间将室内空间与外部环境隔开。在中国古代,由于严格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相关伦理体系的外化,就表现为建筑形制的定型,以及使用上的严格限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人文关系在建筑中独特的展现。

  3.3经世致用之学

  文化的精髓在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出发点,以弘扬自然与社会人性,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优秀学风,以天人合一为起点,最终的结果是苗条,国家和世界,努力实现其在社会中的价值。实践是文化和科学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一种务实精神。由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生活,在农耕生活中,“耕作,收获”。实践中获得的理念逐渐使中国人形成了求真务实的潮流。在农业活动中,农民认识到“利润不幸,权力不被抛弃”的真相。农民的务实作风,也激发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所以“成人中国绅士的务实”成了圣人一直倡导的精神。同时,实践理性也逐渐成为我们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及其建筑思想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的实践精神。

  3.4文学创作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力。

  中华文化的五千年历史中,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已经流传开来。这些文学和传说对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学中的许多建筑物或传说中的特色作为建筑设计中的设计基础,一旦建成,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获得较高的知名度,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的游览价值和建筑的文化内涵。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也是中国大国崛起和中国文化基础的关键。在当今忙碌繁忙的人群中继承传统文化尤为重要。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在高层建筑中修建建筑物,那么加入丰富的

  传统建筑文化,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人们的心理得到一点安静。中国的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传统文化影响着每个时期的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时代建筑设计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带有灵魂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创新设计理念,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继承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粟杨军;杨曾伟;张增则;浅谈我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郑州大学学院学报,2016(03-90).

  [2]魏海任;张志纲;杨娜;浅谈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J]陕西哦大学报纸宣,2017(05-90).

  [3]梁佩佩,徐青青,苗蕾.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特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大连艺术学院,2016(04-98).

篇十三: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摘要]

  :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

  定道德仁义的规范。《易传》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左传》说:“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这个被提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在建筑上,等级制往往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的不同表现出来,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从建筑类型看,坛、庙、宗祠、陵墓等礼制性建筑的地位,大大高于实用性建筑。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为立国治人之本,因此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坛,祭祀圣贤的庙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建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支配下,丧葬成了行孝道的重要环节,丧葬之礼也就成了礼制的重要组成,因此陵墓也成了礼制性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礼制性建筑还有阙、华表、牌坊等建筑小品。不仅如此,礼制性空间还渗透到居住建筑中,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堂”就是渗透在宅第中的礼制性空间,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

  从周代开始,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历代都有相应的规制法典,对城制等级、组群等级、间架做法等级、装修装饰等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例如《礼记·冬官考工记》中将城市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礼记·礼器》中讲:“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间”指的是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间数越多,面宽越大。“架”指的是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房屋越深。《明会典》中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室内陈设也都有严格规定。甚至对门上的零件——门环,也硬性规定了铜环、锡环、铁环三级,按等级采用。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以

  木结构体系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古代建筑,单栋建筑体量不宜做得过于高大,因此一般由若干栋单体建筑组成庭院式建筑组群。这种庭院式建筑组群不仅与中国传统家族聚居的家庭结构相适应,也同封建礼教制约下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相适应。这种庭院式建筑布局,往往是将主要建筑布置于中央或中轴线上,左右布置次要建筑或围以高墙,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提供了建筑空间的主从构成、正偏构成、内外构成、向背构成,这些空间构成都被赋予礼仪上尊卑等级的意义。例如北京四合院中,内院的正房为主人房,两边厢房供儿孙辈居住,前院倒座为客房和男仆人住房,后面的罩房是女仆的住房,以及厨房、储存杂物的房间。这样,就以一种无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了尊卑、上下、亲疏、贵贱、男女、长幼、嫡庶等一整套伦理秩序,从而赋予本无意识的建筑以浓厚的伦理意识。这种建筑布局造型,不仅是一般家庭建筑的特点,也是宫殿建筑布局造型的规范,紫禁城就是其最集中的代表。

  在紫禁城中,前三殿、后三宫等主要建筑都集中到居中的主轴线上,在主轴线上,又把宫城的主体——前三殿置于核心部位,这种层层“居中为尊”的“择中”布局,体现着礼制规范要求。中轴线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建筑,占地面积85000m2,其中的太和殿庭院,东西宽200m,南北深190m,占地面积达38000m2。太和殿建筑自身也用了最高的建筑等级,采用了三重须弥座台基,面阔11开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殿内面积达2370m2,从建筑形制到建筑规模,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乾清宫和坤宁宫也处于中轴线上,采用的也是重檐庑殿顶。按礼制,后寝比前朝要低一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位于中轴线上,从南到北的四个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也各不相同。午门是整个宫城的大门,神武门是宫城的后门,屋顶采用的都是最高级样式的重檐庑殿顶,然而神武门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周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比九开间的午门低。太和门和乾清门在形制上更低。太和门采用的是重檐歇山式屋顶,比重檐庑殿顶低一级;而乾清门只能采用单檐歇山式屋顶。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构筑了精美的建筑体系,从北京四合院、闽南的圆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河南和陕西的窑洞住宅等到都城的规划、宫殿的布局、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的陵寝等,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笔者仅从五行学说、易学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试图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一)五行学说的运用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完善、成熟,最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炉火纯青,可以说在现代建筑出现以前一直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动、行政执法、商业贸易等的空间需求。而且它还是一个不破坏环境,而为环境增色的绿色建筑体系,这一点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采用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常的解释都是找些客观原因来说明问题。如刘致平所说的“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徐敬直的看法是:“因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易燃烧,二十多个世纪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勉强。试想,西方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各种社会形态里,他们的国力不比中国强盛,更何况他们大量的住宅建筑也用木头。侯幼彬教授用综合推力的理论解释是“多因子合力作用的结果”,可概括为木结构的起源成因、因袭继承、合理优越、持续远用,即多方面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运用五行学说去解析这一历史现象,就会客观、全面得多了。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认为这五种常见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说明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这种观念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五行学说认为,木为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阳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生。即阴阳合和之产物,采用这种材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五行中五气之木气代

  表四季之春天。木气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阴阳相聚之处,即阴阳之枢纽。故而建筑须得天地之气(道法自然),选用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质地好的石头大都产自环境优美的名山,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中国人的建筑观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环境增色而不是去破坏它。在中国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灵,即万物有灵学说,破坏它就意味着对人类不利和带来灾难,如认为山脉即为龙脉,开山采石头就会切断龙脉,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带有迷信色彩,无科学依据。但实际上到处乱开乱采就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贻害无穷。石头开采后不会再生,而木头砍伐之后则可以再生,所以中国建筑少用石头而多用木头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五行还代表方位、颜色和数字(源于河图),东方属木为青色对应的数字为三和八、西方属金为白色对应的数字为四和九、南方属火为赤色对应的数字为二和七、北方属水为黑色对应的数字为一和六、中央属土为黄色对应的数字为五和十。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型,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其整体规划布局就暗合了五行学说的规律。一种脱离传统文化的错误说法是:紫禁城中央三大殿的台基是工字形或倒土字形。这种说法显然是一种表面的附会,实际上从五行学说上讲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字,作为北京城和紫禁城的中心,这个土字形,绝非偶然,也并非建筑型制问题,因为我国古代的地图方位与今天地图的方位正

  好相反是上南下北,看起来正好是一个“土”字,在河图、洛书九宫中,中央(中宫)也均为五属土。土为中,象征权力,表达了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统治阶级至高无尚,这就是“必居中土”的道理。紫禁城建筑为什么用黄色琉璃瓦、白色台基、红色宫墙、青绿点金彩画和红色柱子?用现代建筑的理论解释是,黄色和红色、白色、青色、绿色和金色这些颜色相互配合最易表达金碧辉煌这一皇宫建筑的主题。其实,这也是五行所代表颜色的体现,土为中,代表色为黄色,最为高贵,所以琉璃瓦用黄色,皇帝穿的龙袍为黄色也是一样的道理,其余白、青、黑、赤也为五行所代表的颜色为正色,等级最高。这些现象说明传统文化和建筑美是并行不悖的,或者说传统文化是建筑的美学根基。紫禁城内文渊阁是一个很特殊的建筑形式,是仿宁波“天一阁”型制而建造。因为它是一个图书馆,在功能和技术上极具特殊性,所以没有套用通用模式,而是采用六开间、二层、黑色琉璃瓦、前临水池的做法,这正是取意《易·大衍》:“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层数为二,为阴数,黑色五行为水。不难看出重点体现一个‘水”字,从建筑设计构思上符合图书馆怕火,消防第一的重要主题,而实际功能也非常便于藏书和阅览,主题和功能处理的和谐、恰当。还有一个不大引起注意的问题,北京城的皇城为什么不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而是在西南角缺了一个口?《中国建筑史》只说明了“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为什么不规则呢?是做不到或疏惑大意吗?当然不是,它是人为的。表面上看似乎是照顾南海,可又很局促。从五行学说中的相生原理(木

  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八卦方位上分析,在相生相克图上惟独在东南角上没有相生相克关系,而在后天八卦方位上的西南方也是最不好的位置,为坤方(绝命),作为皇宫建筑这当然是最大的忌讳。

  (二)易学的运用明清北京城的平面形状为什么是凸字形,外城为什么只建了一部分,《中国建筑史》教科书和其它有关著述的解释是“由于当时财力不足,只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稠密的居民区包围起来,而西北东三面的外城没有继续修筑,于是北京的城墙就成了凸字形。”这样的解释表面看是乎很有道理,但仔细看,照这样的说法东西两边的内城和外城似乎离的太近了,不足600米,显然匠师们是不会这样规划的。若用易学解释,按洛书九宫图,上南为九、为乾、为阳、为天,下北为一、为坤、为阴、为地,北京城正是乾天包坤地的格局。且外城南城墙向内呈缓弧形,符合易学中的南为天,内城北城墙为直线,符合易学中的北为地,即古代的“天圆地方”之说的象征。外城东南角凸出,按先天八卦之方位为“兑”,为泽,故补之。内城西北角切去一角,因西北系“艮”位,为山,故切之,这绝不是无道理的随意或测量技术所致。再者北京城的城门数也符合“河图”南七、北六之数,南城为阳,开七座门,且正南向为三座,北城为阴,开六座门,正北向为两座,非常巧妙。所以,应该说整个北京城的规划是一个很严格遵守传统文化的杰作,是建筑美与环境美的真正结合。其美学根基正是传统文化中“易学”的运用。从构图看,比元大都、长安、洛阳城(过分规矩方正而显得呆板)都美的多。紫禁城平

  面布局采用前三殿、后三宫、东六宫、西六宫的布局模式不仅仅是一个平面构图和布局问题,在易学中乾属阳为男代表皇帝,其符号为三(前三殿、后三宫),坤属阴为女代表皇后,其符号为三三(东六宫、西六宫),二者相互组合很巧妙地解决了平面布局和阴阳平衡问题。而且乾坤又代表天地,寓意天地定位、天地人三才和谐合一。东西六宫之和为十二象征一天十二时辰、一年十二个月和十二地支,东西五所又暗合十天干,日精门、月华门代表日月之精华。左文华殿右武英殿代表着左文右武,北神武门是玄武神的所在地居北方是紫禁城的保护神。整个紫禁城平面布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模式的体现。北京四合院为什么采用内外院布局、大门在东南方、厕所在西南方?现在来看这种布局方式功能合理、尺度合宜、环境宜人、艺术含蓄,很适宜于人居住,是中国人民长期居住和营造经验的总结。用传统文化解释,它是封建礼仪、伦理观念(尊卑有序、男女内外有别??)的体现,门之方位就是后天八卦东南方之巽方,代表着生气,意即太阳升起的方向,生气勃勃,清早出门迎着阳光,心情舒畅,西南方为坤方,代表着绝命,太阳落山的方位,象征着消沉与黑暗。所以北京四合院是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浓缩与结晶。中国古代建筑的间数除个别建筑形式(厕所为两间)外为什么均为单数(在易学未成熟时期的商周时代为双数),即三、五、七、九间,进深也为三、五、七、九架?显然全是阳数,因为为人居住、生活,为“阳宅”,所以不能有偶数(阴数),九为阳数之最,所以最大的殿是九间。从现代建筑的观点去看这样限制了建筑的规模〔掌握了一个度,不同于今天超大规模的建筑

  有时不顾环境)。同样我们还可以解释《考工记·匠人)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九为分,九卿治之。”和《礼记》的“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时三、五、七、九全是阳数,虽不一定切合实际,但作为一种模式体现了传统文化理念。任何体系的建筑都是植根于相应的文明,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内涵离不开传统文化,文化又借建筑得以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以其独特的形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指导着各个学科的发展,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朴素的、完全不同于西方及现代科学的一支独特的科学体系,试图用现代科学去完全破解它是很困难的,其神秘的原因也在于此,中国传统建筑也不仅仅是以独特的外观形式和丰富的空间形态著名于世,更重要的是它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当今的一些中国建筑为什么远远比不上传统建筑那么精湛,从某方面讲讲其原因就是脱离文化、没有文化底蕴,同样我们的建筑教育也是就建筑论建筑(香港及欧美国家不是),表面上与建筑无关的领域很少去涉及,这也是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形式,是每一个中国建筑师都在关心的问题,似乎还得从传统文化、哲学理念找突破口。值得提出的是,不应把有关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所有问题都囊括在风水范畴之内,也不应该单单认为建筑文化就是风水,这是一个误区,风水

  学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应用,是建筑文化中的一种现象。在我们中国传统建筑里,有关传统文化的问题贯穿于始末。如北京城的中轴线长正好十五华里,天坛以九、地坛以六的营造数理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27.[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2[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2.[4]宋昆,易林.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70.

篇十四: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浅谈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摘要:现阶段,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带动下不断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明显提升,建筑装饰艺术就是人们追求生活、追求美、追求艺术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建筑装饰中传统文化装饰元素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

  关键词:现代建筑;装饰艺术;传统文化;传统艺术;

  一、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1、建筑装饰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中重要部分,也是历史变革的产物,与建筑结合的同时也融于生活。建筑物本身就是时代文化发展的直接体现,而建筑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将本土文化与民族问题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建筑工程装饰工作中,能够吸收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艺术理念,并且能够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各类文化元素,例如:象形文字等。另一方面,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情况下,建筑装饰艺术通过吸收、重构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运用,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实际上,建筑装饰艺术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特征,利用艺术形式和审美表达进行传统文化创新与运用。

  2、建筑装饰艺术和传统文化审美共通

  我们国家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始终坚持艺术境界以及艺术追求,从古代到现代,从书法、绘画到建筑园林,创造和表达都始终围绕着这样的审美文化而展开。建筑装饰艺术在我国古建筑建设中是依靠与依赖传统文化的传承来实现的。中国建筑史在发展过程中,建筑艺术承载着传统文化精神,从建筑物的设计、构造到建筑工程的建设,都将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出来,并且和其他门类艺术相关交叉与渗透,并且综合互通。

  二、现代建筑装饰中传统文化装饰元素的应用

  1、可提供设计素材

  传统文化中建筑装饰元素非常丰富,将这些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了非常多的设计素材,使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具备更多的可塑性与创造性。比如:将传统文化中古代建筑物的雕梁、隔扇、屏风等装饰元素与建筑文化应用到现代建筑装饰中,这些元素不仅具有非常强的文化延续性,并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化装饰元素作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重要设计素材,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结合运用,使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得到提升与发展。

  2、人们更认可传统建筑元素

  多年以来,人们的传统生活和传统建筑元素非常贴近,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相比之下混凝土建筑显得冰冷,人们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不太容易放松精神。我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把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应用到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能够营造一种安静、祥和、舒适的环境与氛围,让人们可以暂时脱离竞争激烈的生活节奏,为人们愉悦的心情。

  三、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有效运用

  1、直接运用

  在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直接运用主要是将传统文化中的色彩、纹样、雕塑等元素运用于体现。比如:在传统文化中,回纹图样具有独特的形象美,能够在回环相扣与规则性循环中令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所在,进一步传达意境美的主旨。在回纹装饰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共同作用下,能够让人们直观的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建筑装饰艺术之间的神秘感以及不可传达性,同时也能够真实的体验其中内涵,增强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感受。又比如:规律性以及循环性的纹样在建筑装饰艺术中应用时会比较多元化,可以运用到建筑物的边框装饰或是踢脚线的装饰中,也可以运用作边角装饰设计中。通过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元素

  运用,结合建筑装饰过程中的空间划分、功能特性来选择使用不同的装饰材料。就像建筑物踢脚线可以选择使用木材或是金属材料,建筑门窗的边框可以选择将纹样运用到镶嵌式的玻璃材质中,不仅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而且利用玻璃的透视度彰显出传统文化中纹样的艺术属性,发挥出纹样艺术与不同对象结合应用中体现出个性化的艺术效果。

  2、传统符号运用

  在传统文化中,文化元素的传统、继承与艺术构成了一项单一化的体系,将直接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统观念的延续。对于建筑装饰艺术设计来说,家具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载体,家具的审美价值也已经超越了现实价值。在家具设计过程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也是建筑物室内装饰设计风格的一种升华。以现代建筑室内设计工作来说,传统文化的各种应用形式为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现代建筑室内设计过程中,相同的物体可以拥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呈现出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场景设计。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直接展示整体的二维以及三维的建筑装饰设计构思,利用视觉模型直接体现建筑设计细节。传统文化具备非常强的艺术生命力,我国很多的室内设计创意和灵感都来自传统文化。现代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具备多元化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前景,将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能够推动传统文化应用和传承。

  3、墙体与家具设计运用

  第一,建筑墙体装饰设计。对于建筑物来说,建筑墙体设计结果直接关系到室内装饰设计文化环境构建质量与品质。建筑物墙体设计中,设计人员通常会使用多种颜色的油漆颜料、壁纸进行墙体装饰效果呈现,可是也要注意不同场所应选择不同装饰设计方案,结合区域功能性划分,选择相应的建筑墙体装饰设计图案,利用变形、提炼等方式进行装饰图案简化,在坚持传统文化寓意的基础上,将装饰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简化,进而提升建筑装饰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空间设计风格的契合度。

  第二,建筑家具装饰设计。在建筑装饰设计工作中,现代家具和传统家具存在材质与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家具设计中应掌握建筑物整体的设计风格、设计思想、空间形态、建筑家具结构等特征,确定建筑装饰艺术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方向。

  结束语

  以人类发展角度来说,建筑装饰艺术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筑装饰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建筑物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建筑装饰艺术能够直接体现出时代发展过程中文化特色与时代特征,通过艺术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建筑装饰艺术发展,做到理解建筑,掌握建筑文化的深层内涵与价值。把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呈现出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与本土文化特征,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黄思华.浅析现代建筑中的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2):658.

  [2]兰天美.建筑结构锅耳墙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19(6):131-132.

  [3]胡珊珊,杨晓波.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探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3):5-8.

  [4]高巧,陈鹃,潘桂芬,等.六盘水地域建筑彩画传承与示范性应用研究[J].农技服务,2021(2):127-129.

篇十五: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而且建筑造型和高度还会考虑周边环境。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华古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标签:

  古代;文化;建筑

  引言: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挖掘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促使现代建筑吸取中国古建筑的精华,为今所用并继承发扬,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能焕发新的生命气息。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儒家严格按照“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

  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

  二、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

  同时取材方面,中国古建筑是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木材是自然界的产物,纯天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木材较之石土更具有生命力,它本来就有自然的纹路,而且坚韧,便于加工,适合做房屋的各种构件,这还很好的和中国中庸的传统思想相契合。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处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阴阳是生命的核心,住宅是生命的载体,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建筑空间外为阳,内为阴,高为阳,平为阴,屋宇为阳,院落为阴。

  房屋室内设计中,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在一起,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可以极大的方便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使室内外的气流完全贯通。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等问题。

  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在建筑空间上,不像西方建筑那样用超尺度的高大、空旷来表现建筑的庄重和神性。

  我国古代建筑体系,坚持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即是以人体尺度为原则,既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等建筑也常用小尺度的“院”不断有规律的衍生来产生雄伟建筑群。而且建筑造型和高度还会考虑周边环境,通过跟自然的借用,即是“托体同山阿”,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古建筑细节营造上面注重精致、隐借,不刻意加以装饰,以图案的美化和线条的丰富来柔和建筑造型,而这些构建在建筑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运用得非常灵活和巧妙,它不但具有造型、裝饰的多重功能,还起到增加屋檐伸出的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分散节点处的剪力。

  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看皆是曲线,给予建筑一种柔美的自然之态。用各种吉祥富贵的图案,浓烈色彩绘制的梁柱,与乳白色的台基相衬托,具有浓重、强烈的对比感,营造了建筑庄重、大气的氛围,其实它还承载屋面荷载,具有抗地震的功能。还有硕大的屋顶有着漂亮的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使之与山水林木

  等自然环境形成了和谐统一。

  三、中华古文化与古建筑

  我国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使象征手法在建筑装饰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如龙为神兽,它成为了帝王的象征;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于是就成为威武、力量的象征,在民宅中常用于驱邪镇宅。古建筑对屋顶、门窗、铺地等部件都十分考究,在不同部件上绘制不同寓意的图案,既美观又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图案和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殷周青铜时代就开始出现了显示贵、服、吉、利的厚禄,功名、得子、迎福、纳祥、聚宝、生财的福气,以及长寿、成仙等主题的建筑装饰图案。

  四、结束语

  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中国的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主要的载体。它充分体现以“礼”为国家文化精神核心,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期许。

  参考文献:

  [1]林皎皎.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2]苏晓毅.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03)

  [3]唐孝祥.试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精神[J].城市建筑.2004(02)

篇十六: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文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文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影响较大,其在建筑设计中能够体现较大的利用价值。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进行介绍,然后对其在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方式进行详细探究,以期促进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建筑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1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沉淀,现如今,我国依然保留着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建筑工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和应用受到较大阻碍,只有将传统文化融入当前的建筑设计中,才能够体现中国文化魅力,同时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2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仅需要对建筑布局进行规划,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同时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内涵特色,比如世界观、社会审美以及价值观,在不同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建筑设计风格也会有一定的区别。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们的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而观念的改变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理念也体现出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并深受影响。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工程应该尽量坐北朝南,这一设计理念是中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与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关系、政治等均有一定的关联,在长期发展中逐渐转变成一种社会文化,其对于现代化建筑工程设计的影响依然比较大。当代建筑工程设计可以作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补充以及延伸。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没有规范化的建筑设计的内容。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社会审美理念也在发生变革,在建筑人才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逐渐融合,很多传统文化体现在建筑设计中,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比如,上海世博会的设计理念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出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建筑工程设计的影响,而上海世博会也会对现代人们的思想理念产生较大影响。

  3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

  3.1传统符号的传承

  传统文化元素指的是某一种思想文化或者是某一个物体,传统符号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在现代建筑工程设计中,应该高度重视传统符号,选择传统符号进行吸收和应用,通过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有效结合,即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人、物等的思想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传统符号的传承方式可以是一种图案的传承,如果根据传统形式进行建筑设计,可以直接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非精神组成部分,同时,还可以应用到部分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容易出现于传统因素相互交叉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可以提取出现代化符合和传统符号,然后再将其融合应用到建筑设计中。

  3.2传统形制的传承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独有的文化底蕴,比如,在很多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中,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对当前现存的古代建筑工程进行观察和分析时,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古代园林设计还是在古代皇宫设计中,古代建筑设计人员都将智慧、想想与文化进行了有效融合,进而体现出独特的传统建筑工程。在现代化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往往也会收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具体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应用到传统形制,而这种设计方式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建筑工程设计中,北京香山饭店很好的融入了中国传统形制,并且应用得当,十分典型,设计师贝聿铭通过对中国传统形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传统园林工程和庭院建筑工程设计中,传统形制主要体现在飞翘式屋檐、圆形拱门等方面,对此,在香山饭店设计中,也可以融入这些传统形制,另外,在对建筑工程空间进行分割时,贝聿铭也有效的融入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建筑工程空间规划的处理方式,根据当前的审美要求,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依然不会过时。另外,中国传统的器物轮廓也能够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比如门时,在当前的建筑工程设计中,有些设计师参考传统瓷器花瓶的轮廓特色,设计出瓶状门,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3.3建筑思想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在各类文化中具有主流地位,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同时其也主导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即天人合一,其中,天指的是自然环境,而合指的是相互融合,强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统一,达到共处境界。在儒学中,很多思想对于当代国人的思想理念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即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思想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当代国人的为人处世方式,同时对于当代建筑工程的影响也比较大,比如上文所述四合院,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互相合作,协调统一。

  在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传承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建筑规划布局方面。在中国传统建筑工程布局规划方面,往往会受到风水因素的影响,风水学对于传统建筑工程布局规划的影响比较大。现代很多人认为,风水学是一种迷信,体现出中国很多陋俗,但是,在风水学中,也存在部分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理论,

  另外,在风水学中,还融合了地质知识、环境知识、生态知识等等,这些内容对于传统建筑工程设计的影响也比较大。比如,在中国皇宫规划设计中,强调坐北朝南,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建筑工程光照率,同时也体现出风水学内容。另外,在四合院设计中,也体现出风水学知识,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个院落为方形建筑群,将东南西北融合为一体,通常有三间正房合围布局,从风水学角度出发,其能够藏风聚气,另外,在封闭的院落中,每位家庭成员有相对独立的住房条件,同时又可以随时联系,有利于内部环境和谐稳定。

  3.4建筑材料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建筑工程设计建设中,常用的建筑材料为木材,木材的纹理、颜色、形态等,均能够体现出建筑设计师对于自然、朴素等的追求。在现代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中,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有些建筑设计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将木纹理念融入到现代家住中,因此,逐渐出现了很多仿木砖、仿木纹墙纸等建筑材料。比如,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其在建筑设计中,强调充分展现出建筑材料的美学特征,在建筑材料的选用方面,要求继承材料的纯洁、朴素的精神,不仅能够体现出材料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展现出不同材料的精神文化内涵,以此保留传统文化。

  4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要点

  4.1合理的设计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中,首先需要掌握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在传统元素的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传统文化元素与建筑工程整体环境能否有效融合。另外,还应该选择采用象征、暗喻等表现像是,将其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进而在建筑工程中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同时展现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提升建筑设计水平。

  4.2把握空间位置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提升建筑工程的观赏性和实用性,丰富建筑工程功能,需要对建筑工程空间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面,需要充分展示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神内涵,对建筑空间进行优化设计,充分展现出建筑的整体空间,在不同室内空间的规划方面,强调主次鲜明,有轻有重。

  4.3注重内涵的表达

  建筑工程的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日常居住、生活、娱乐、办公等的场所,同时期也是人类精神文明、文化的展现,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融合了人们对于建筑的情感和理念要求,同时也可以展现出国家、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在建筑设计中,

  不仅要提升建筑外形设计水平,同时也需要融入丰富的精神文化,更好的展现出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层含义。

  5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对于人们的审美、精神扽个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新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之间有一定的冲突,为了保留良好的传统文化,应该采用合理的贯通方式,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传统建筑工程有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文化、材料、结构形式等多个方面,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融入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符号、传统形制、建筑思想以及建筑材料,传承传统文化,展现出特有的中国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程燮阳.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7,30(9):304.

  [2]李宝森,胡扬,李然.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56~57.

  [3]黄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J].建材发展导向,2015,13(21):132~133.

篇十七: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表达是建筑设计的灵魂,而传统文化是现代建筑设计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其在指导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给建筑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思路。本文从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着手,对建筑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一、我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

  一个时代的建筑设计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所以建筑设计要以文化为基础,文化表达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和根源。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呈现不同的审美与价值观念,对每一个时代的建筑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地域文化差异,即便是同一个时代的建筑也呈现不一样的设计风格。当代的建筑设计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结合现代技术,才能实现不断创新和发展。

  2、建筑设计体现着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传统的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时代的建筑文化体现着一个时代文化的灵魂,承载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精髓。现代建筑设计的长久发展不仅需要结合现代技术和现代审美与价值观念,还必须结合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进行创新,在建筑设计中呈现传统文化的美感与内涵,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二、我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应用原则

  1、传承与发展并重

  我国历史渊源流长,传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而传统文中精华与糟粕同在,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采取客观严谨的态度,不能全部继承,不能全部剔除,也不能简单承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进而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恰当选择和有效利用,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弘扬。其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元素相融合,使传统文化的展现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适应现代文化发展。

  2、遵循与创新并重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在遵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其中,遵循主要是指在现代建筑设计时需要做好建筑风水学、传统建筑装饰、传统建筑建设技术等相关文化研究工作,并在实践中加以有效利用;创新是指需要结合现代文化视角和现代施工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改造,使建筑设计更符合现代需要,而不是简单地将“历史”移植和复制。

  三、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

  1、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材料的应用

  传统材料作为传统建筑的载体,承载着传统建筑文化,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弘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建筑设计要想对传统建筑文化有所继承和发展,就不仅仅只是沿袭了传统的建筑方法,还需要对传统材料有所传承和发扬。时代在进步,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新式建筑材料在不断的涌现,它们是高科技的产物,具有传统材料不可比拟的优越属性,使得现代建筑文化迸发出新的生机。无可厚非,新兴的建筑材料逐渐取代传统材料表明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材料在某些方面对现代建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一味抛弃传统材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也可以从很多传统文化的发扬中看到许多用现代文化语言来缅怀历史的成功例子。但归根结底,只靠机械化的复制绝不可能从内心深处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情思,唯有依托现代建筑实体的传统文化真实感才可以触及人类心底的历史归属感。从这一点来说设计师在实际创作中更多的将传统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材料的重视程度越加高,设计师们也放弃了对新型材料的执着,投入到了对传统材料和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开始真正思索起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

  2、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符号的应用

  传统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符号是一种通过简单明了方式对事物的内涵通过象形或者其他一些简单形式进行表达的方法,传统符号被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对某个地方的特色或者民族特色进行提炼和高度概括,然后用具有代表性的并为公众所认知的图形或者图案在建筑设计中进行表达。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指简单地对传统建筑设计进行复制和将传统建筑设计符号进行叠加,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需要把握住传统建筑设计中符号内涵的精髓和灵魂,将这些符号内涵的精髓和灵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以展现,展现应用的方式多样,可以在建筑设计细部装饰中应用,也可以在整体架构上进行应用。

  3、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形制的应用

  建筑形制主要是指建筑在形式上的模式,即建筑构造,形制和传统符号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一样的,都组成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成分。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设计对民族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进行恰当展现必须要对传统建筑形制进行深入研究,区分和归纳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与民族的建筑形制的演化过程和趋势,然后再将这些传统建筑形制进行整理并加以应用,通过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形制进行展现,在这个展现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简单组成拼接传统形制上,而是需要与展现传统符号一样,对传统形制的精神进行体现,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形制的精神内涵,从而构建新的建筑设计形式。对传统形制成功应用的现代建筑主要有北京香山饭店和曲阜阙里宾舍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间有着不可分割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影响着每一个时期的建筑设计,对时代的建筑设计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建筑设计又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灵魂与内涵。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以创新设计理念,并将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得以传承,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推荐访问: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 建筑设计 思想

热门文章

2024年党员第一季度思想汇报(全文)

一季度来,在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自觉加强学习,认真履行职责,从严要求自我,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季度思想情况汇报如下:一、上好“党性”必修课,不断提高自身

2024年积极分子入党思想汇报3篇(全文完整)

时间流逝,我很荣幸地能被党支部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参加了党校培训。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清楚的认识了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现将自己_月份的情况向党组织汇报如下:一、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从中不断充

2024年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第二季度思想汇报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党员同志的帮助关心,本人在思想上用心要求进步,在工作中向党员同志看齐,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我在党组织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中感受到党组织的深切关怀,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在党

2024年度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季度思想汇报(完整)

在这个季度里,我扎实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今天我写下这个季度的思想汇报,向党组织汇报一下我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思想情况,也请党组织继续加强对我的考验。建党百年,我们党组织也如火如荼的开展了“

2024年度预备党员思想情况汇报

202X年X月X日,经党组织批准,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一年来,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我认真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将自己一年来的情况向党组织做以下汇报:一、

2024关于队伍思想状况分析情况报告6篇【优秀范文】

关于队伍思想状况分析情况报告一、当前民警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一)部分民警敬业精神不够,缺乏职业荣誉感。少数民警缺乏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意识和干劲,工作不

预备党员第一季度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随着时光不断流逝,2022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在这一个季度的时光里,经过党的教育、培养,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我们党的进步性、先进性和代表性,从心里感觉到自我整个人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视野广

2023最新入党动机思想汇报范本(1合集)【优秀范文】

最新入党动机思想汇报范文(精选1)最新入党动机篇1尊敬的党组织: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是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的理想和追求。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其入党动机应是为了献

关于第三季度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思想汇报(2024年)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党员同志的帮忙,本人在思想上用心要求进步,在工作中向党员同志看齐,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我在党组织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中感受到党组织的深切关怀,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在党员同

2024年度“学思想、强党性”专题研讨发言材料【完整版】

根据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安排,下面,我以“学思想、强党性”为主题,围绕“在强化党性锻炼,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紧迫感上显担当有作为”作研讨发言,不

端正入党动机思想汇报范本(16篇)【完整版】

2022端正入党动机思想汇报范文(精选16篇)2022端正入党动机篇1尊敬的党组织:自成为预备党员以来,本季度是我作为学生党员毕业后第一个季度,在思想上我认为有必要重新强化自我正确入党动机并树立正确的

最新小学教师思想工作总结,小学教师思想工作总结(六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