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迪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12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12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摘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溯源、主要内容、思想内涵、逻辑关系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12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12篇

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摘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溯源、主要内容、思想内涵、逻辑关系等,对于准确把握其内容和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容

  作用

  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和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

  精选文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作用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第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是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勾画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奋斗蓝图。

  第四,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第五,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第六,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命题。同时还要把民主政治、文化创新、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七,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和战略任务,这个核心的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八,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二是加强现代化军队和国防建设。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

  第九,提出了充分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民主和党内民主,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首次把民主理念扩展到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高度”。

  第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新观念。针对当今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多元化—

  精选文档

  的格局,更加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政外交的统一性、协调性、整体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实现民族复兴

  ————三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好中国道路,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怎样坚持,一是怎样发展。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了很好的阐述。

  在坚持方面,一是要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过去我们对道路、理论问题讲得多,新形势下要特别强调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和新的党章,都新写上了中国道路在制度方面的内容,就是强调制度自信,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二是要明确“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意思很明确,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三是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党的领导。“八个坚持”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道路本质的新认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好中国道路的基本要求。

  在发展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不少新的论断。比如,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丰富了中国道路的理论形态即行动指南;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道路的总布局之一,拓展了中国道路的实践形态即实现途径;报告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就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等作出了一系列安排,这就对中国道路的制度形态即根本保

  障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还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概括,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道路的确立,关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论述等等,都是对中国道路具体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推动和落实这些新论断,就是对中国道路的最好坚持。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党的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我们的社会主义有方向,有理论,还需要制度来保障。就像我们平时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愿望是美好的,但没有相应的行为规范,事情就可能办得不那么好。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希望民生方面的制度可以有更多细化和创新,而且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要真真切切地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生病费用如何支付、流动人口怎么享有社会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怎么上学、工人何时可以退休、如何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愿望等等,这些都是老百姓最关注的,也都需要制度来做保障的。另外,政府在服务百姓的时候也要有各种制度来规范,如果出现重大失误,还要启动问责制度。

  只要执政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民生为本实现民族复兴将不再是一个梦!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薛新国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02期

  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执政的共产党提供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增强了信念,使社会主义国家坚定了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社会主义国家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开拓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外社会主义;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2—0005—0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转折时期,产生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的理论和实践。由时代背景、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状况和中国国情等因素所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然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毕竟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成为当时苏联面临的首要问题。可见,对落后国家来说,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个任务尤为重要和艰难。所以,在列宁看来,“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是容易的”,“而要把革命继续下去,把革命进行到底,却要比欧洲各国困难”。由此出发,他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着重批判了不顾“落后”国情,离开生产力发展而空谈社会主义,并急于“过渡”的“左”倾错误思想,提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没有这个条件,“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胜利”。为此,他提出并实行过一些卓越的思想和政策。可惜他过早地逝世,未能探索出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行途径。

  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未竟事业。实践已经证明,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谓斯大林模式,在巩固苏联,打败法西斯,支援世界革命等方面,确实起过巨大的作用。这是任何尊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历史的人所无法否定的。但是应该承认,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和不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重工业的片面发展严重抑制了轻工业和农业的正常发展。大量资金和人才集中于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致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和食品长期匮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在工业化过程中,苏联采取粮食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等措施,使广大农民承担过重的“贡税”义务,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使粮食和农产品产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说,苏联经济没有搞好,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这些精辟论断是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具有普遍意义。

  二、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但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革命导师早有论述。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指出,在改进和完善苏维埃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各种形式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完成”。“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一步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

  改革究竟改什么?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谓体制就是具体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根本制度,也有具体制度。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党体制,以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些都是好的,必须坚持。但是具体制度中确有不适合或不健全的,必须通过改革进行调整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不可能在创建之初就那么完善和健全。调整和改革具体制度正是为了维护、巩固和完善根本制度。因此,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绝不是借口改革,改掉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改革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邓小平同志讲:“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开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

  首先,应当看到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交流与合作的一面。

  过去在“左”倾思想的支配下,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犯过对资本主义全盘否定、一概骂倒的错误。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资本主义发展三百多年,它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上的成就,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能一概视为姓“资”。加以否定排斥,而应继承利用其积极有用的东西,为社会主义服务。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他提出了“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的著名公式。这里,列宁创造性地提出,要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有用的东西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当然,资本主义不如社会主义优越,它必将死亡而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长远的历史趋向问题,而不是现实问题。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两种制度竞争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态度,学会与它长期和平共处,善于学它之长,补己之短,以壮大社会主义。

  其次,要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共处于世界上的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私有制与剥削,追求个人私利和超额利润。这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不可能有单纯的友好与无私的援助,只能争取互利。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随时警惕,不要受骗上当。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与发展直接威胁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因此,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在国际上资本主义无时不在想方设法反对并消灭社会主义制度,以恢复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是它的阶级本性决定的,要它不反对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而不抱任何幻想。历史上资本主义一贯使用武力威胁与和平演变两手对付社会主义国家。一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东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同西方帝国主义进行各种形式斗争的历史。在我们强调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

  世界社会主义从产生起就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一百多年来它经历了从高潮到低潮,从低潮重新走向高潮的过程。二战后,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辉煌期。然而,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主义运动逐渐出现了向低潮转变的趋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自产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挫折。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还能不能存在,社会主义事业还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运动还能不能重新走向振兴,很多人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也借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谬论,断言20世纪将终结社会主义的命运。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转折时期,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什么道路,其作用和影响就更加突出,它不仅关系中国自身的前途,而且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的方针,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并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巩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阵地,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顶住了冷战后西方国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岿然不动。这就向全世界表明,社会主义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因为在某些国家遭到挫折而失败,它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光辉的发展前景。这对于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人和信仰社会主义的人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从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欣欣向荣的发展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增强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邓小平多次讲过,我们首先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他在1989年9月明确指出:“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兴起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近15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但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从社会主义运动一开始就一直作为关系整个运动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存在着。在这方面有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一是以历史条件改变为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用经典作家的本本来规范现实,按图索骥。这两种倾向的屡屡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其错误实质是一样的,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苏东剧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原则去探索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吸取苏东剧变的教训所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人吸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正确解决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一方面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另一方面也认为,马克思毕竟已逝世百余年,列宁逝世也已几十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用中国共产党人的话来说,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没有这条思想路线,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科学态度,就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性的事业,各国共产党人都为这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提供了经验。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是非常必要的。但也有一个如何对待外国经验、外国模式的问题。纵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最突出的教训不在于忽视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模式,而在于长期存在着把某一国家的经验、模式神圣化的倾向。实践反复证明,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是不成功的,即使某一经验在某一国家可能是正确的,也不一定符合其他国家的实际。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运动所遭受的挫折,与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包括建设和改革的模式,有直接关系。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认识到:“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于别国的历史、环境、经济文化条件等等,这是每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客观基础。因此,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有本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要冲破旧的曾经被误认为是社会主义固定模式的束缚,建立一种立足于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除了需要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这一精神武器外,还需要有物质力量的支持,即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则历史地成为复兴的关键。可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不仅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而且昭示着建设社会主义具体模式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讲,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从实践上看,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客观规律,这已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它们相互借鉴,共同探索,必将迎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篇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1)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2)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内容。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3)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引导和教育人们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去认识社会主义;引导人们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反映社会主义性质要求的高尚道德,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二是体现道德发展的共同性和继承性的共同道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道德的本质所在,又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倡导的价值导向。第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第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第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五,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第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第一,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文化市场。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最终目的,一切工作都要积极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标的实现。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易考分析题)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必须坚持政府为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第三,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管、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一、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唯GDP的政绩观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其次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日趋强化。目前,我国粗放型工业模式尚未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镇化质量,势必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再次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

  着在国际社会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我国对外产品出口也承担着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最后是环境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越加不适应。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第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格局和生活方式。第二,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第三,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终身追究其责任。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就深度而言,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2)就目的而言,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就改革开放的实践而言,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辉煌的。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生产力获得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极大改善了生活水平质量,显著地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成功探索出一条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快速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即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4.为什么我国要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因此,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4.简述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目的、重要经验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并说明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③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④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2)改革开放的目的①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①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③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4)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促进;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6)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35年来,党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1.如何正确理解“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正确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修改为“决定性”的重大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一个新的重大突破,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

  败现象,必将对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3)正确认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因此,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4)正确认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否定或忽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优势,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效率和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更加积极全面,更能发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

  3.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和特征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优越性,说明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1)内涵其内涵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构成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2)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有利于:①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③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④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⑤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始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其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实现中国梦的四个条件(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4)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中国梦的本质属性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二)中国精神是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进入新时期,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培育、积累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2.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3.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创新,并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

篇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这条道路和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随之而不断发展。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它的现实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的政治信仰,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显现出巨大的指导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面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旗帜,是一面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近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显现出无可置疑的真理性、科学性,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和回答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它不但回答和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它一经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国际敌对势力鼓吹“社会主义大失败”,企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在世界上消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就是向世人昭告: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没有过时,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必然有助于世界上的共产党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去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篇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教师姓名

  学科

  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陈国栋

  历史

  单位名称

  年级/册

  扶绥县龙华中学

  高中

  填写时间

  教材版本

  2020.6.9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填写示例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难点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填写示例

  1.

  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难点教学方法

  2.

  XX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回答了在经济知识讲解

  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是创造性的贡献。

  (难点突破)

  2、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战略举措。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指导思想表述的进一步完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教师姓名

  学科

  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

  语文

  单位名称

  年级/册

  ××

  五年级(上)

  填写时间

  教材版本

  ×年×月×日

  人教版

  第七单元21《长相思》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首词中,词人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五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难点教学方法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

  (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3.理解诗句。

  (1)从哪一句词中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

  (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知识讲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思念。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难点突破)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

  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思。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4.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课堂练习

  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在纳兰性德这首《长(难点巩固)

  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难怪他会思念。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全班配乐朗读。

篇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容作用和意义

  摘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溯源、主要容、思想涵、逻辑关系等,对于准确把握其容和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容

  作用

  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4、以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涵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和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

  1/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作用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要系统地说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第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是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勾画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奋斗蓝图。

  第四,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第五,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第六,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命题。同时还要把政治、文化创新、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七,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和战略任务,这个核心的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八,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二是加强现代化军队和国防建设。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

  第九,提出了充分实现政治、社会和党,用党带动人民。首次把理念扩展到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高度”。

  第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新观念。针对当今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多元化2/3

  的格局,更加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外交的统一性、协调性、整体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3/3

篇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在三者关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不断得到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不断得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不断趋于完善,三者高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

篇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1)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2)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内容。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3)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引导和教育人们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去认识社会主义;引导人们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反映社会主义性质要求的高尚道德,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二是体现道德发展的共同性和继承性的共同道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道德的本质所在,又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倡导的价值导向。第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第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第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五,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第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第一,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文化市场。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最终目的,一切工作都要积极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标的实现。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易考分析题)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必须坚持政府为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第三,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管、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一、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唯GDP的政绩观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其次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日趋强化。目前,我国粗放型工业模式

  尚未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镇化质量,势必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再次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在国际社会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我国对外产品出口也承担着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最后是环境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越加不适应。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第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格局和生活方式。第二,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第三,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终身追究其责任。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2.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就深度而言,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2)就目的而言,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就改革开放的实践而言,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辉煌的。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生产力获得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极大改善了生活水平质量,显着地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成功探索出一条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快速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即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4.为什么我国要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因此,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4.简述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目的、重要经验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并说明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③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④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2)改革开放的目的①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①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③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4)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促进;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6)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35年来,党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1.如何正确理解“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正确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

  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修改为“决定性”的重大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一个新的重大突破,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必将对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3)正确认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显着特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因此,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4)正确认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否定或忽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优势,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效率和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更加积极全面,更能发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

  3.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和特征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着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优越性,说明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1)内涵其内涵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构成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2)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有利于:①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③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④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⑤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始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其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实现中国梦的四个条件(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4)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中国梦的本质属性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二)中国精神是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进入新时期,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培育、积累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2.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3.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创新,并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

篇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摘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溯源、主要内容、思想内涵、逻辑关系等,对于准确把握其内容和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容

  作用

  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和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作用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第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是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勾画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奋斗蓝图。

  第四,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第五,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第六,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命题。同时还要把民主政治、文化创新、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七,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和战略任务,这个核心的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八,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二是加强现代化军队和国防建设。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

  第九,提出了充分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民主和党内民主,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首次把民主理念扩展到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高度”。

  第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新观念。针对当今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多元化

  的格局,更加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政外交的统一性、协调性、整体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篇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

  作者:————————————————————————————————

  日期: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摘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溯源、主要内容、思想内涵、逻辑关系等,对于准确把握其内容和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容

  作用

  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和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作用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第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是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勾画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奋斗蓝图。

  第四,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第五,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第六,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命题。同时还要把民主政治、文化创新、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七,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和战略任务,这个核心的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八,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二是加强现代化军队和国防建设。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

  第九,提出了充分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民主和党内民主,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首次把民主理念扩展到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高度”。

  第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新观念。针对当今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多元化

  的格局,更加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政外交的统一性、协调性、整体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篇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伟大意义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

  合法权利。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毛泽东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

  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第二,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

  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际上农民革命,军队实际上穿起军装的农民。因此,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

  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和武装农民,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关键。

  第三,由于

  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薄弱的环节。因此,无产阶级为

  了避免在力量不足时与敌人决战,就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把农村建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革

  命阵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它的现实意义是: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路前进,革命才不会迷失方向。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带有强烈的

  求实精神。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在仅对“左”和右的错误的斗争中产生的。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体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的深入了解和深切体验。

  第五,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

  上,开辟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多元化的进程。

  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原文出处】毛泽东思想研究

  【原刊期号】20062【分

  类

  号】D1

  【作

  者】郑德荣/王占仁

  【作者简介】郑德荣,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占仁,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博士生。(长春

  130024)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等量齐观的,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走的就是这两条道路。中国

  特色革命道路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也包括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不只是通常所说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也不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内涵更丰富,范畴更广泛。为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本文厘清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联系和区别。

  【摘

  要

  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

  键

  词】全面准确/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5][21][23][2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2,62,62,3,95.

  [2][3][4][7][8][12][18][1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5,651,647,647,542,651-652,650,559.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

  [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1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7.

  [11]沙健孙.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评价[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12).

  [13]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42-543.

  [14]中外学者纵论20世纪的中国[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36.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3.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17][2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6.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22]李捷.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267.

  [2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1.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升华与诠释,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由来。它既是理论又是实践。认真研究,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现

  实意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1],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

  路,也包括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不只是通常所说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也不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内涵更丰富,范畴更广泛。要全面准

  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必须厘清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联系和区别。

  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主要是区别于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议会斗争、城市武装起义,直接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

  义社会这种革命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它既不同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步到位,而是要分两步走;更不同于西方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邓小平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明确地作过“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表述,但他关于这方面的思想理论内涵

  是很丰富的。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的特殊国情,总结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革命的独创性经验,汲取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精华,创立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

  毛泽东从国际环境大背景和世界历史时代特点来看中国革命,明确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指出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2]“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

  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在指明两步走的同时,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两重任务:“这种新式的

  民主革命,虽然在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4]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要实行革命转变,由新

  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其方式方法既不同于马克思所构想的革命,也不同于传统的苏联式的通过工厂和土地的国有化,一举向

  社会主义过渡。它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原则,通过合作化道路变个体所有制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和

  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邓小平曾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内涵,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5],新民主主义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

  民主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来的,即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既是对两步走的概括,也是启迪我们全面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经典论

  断。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的概念,指出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其中既包

  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包括“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6]

  这一思想是与邓小平的论断一脉相承的,科学而全面地概括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在俄国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特别是列宁的民族殖民地学说,对中国革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但

  是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没有也不可能系统地提出一个完全适合中国革命需要的理论。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些问题只能靠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去创造性地解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正确分析了中国特殊的国情,认清了中国社

  会性质、主要矛盾,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独特经验,从而在宏观上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方位,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前

  途是社会主义的。“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7]创造性地把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领导联系起来,使中

  国民主革命成为无产阶级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要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么是

  社会主义革命两种模式,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

  人民解放的新课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为中间站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构想,解决了经

  济落后国家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新国家,创造条件,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架起一座桥梁,打开一个通道。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理论圆满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则解决了如何取得革命胜利的问题。毛

  泽东系统地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和抗日战争的新鲜经验,批判了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科学地论

  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且能够走这条道路夺取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共产党

  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8]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

  特色。它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城市中心道路的模式,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弱小的无产阶级怎样发动和

  组织农民这个最大的革命力量,最有效打击敌人,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增添了新内

  容。

  探寻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极其艰辛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党内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

  误倾向,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开创了中国

  特色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实现了20世

  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所谓“道路”,系指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度里开展共产主义运动,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进行什么性质的革命,如

  何进行这场革命。对一个革命政党来说,能否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系革命成败和党的兴

  衰。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第一阶段,而且是最重要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可

  供选择。“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

  想总是不能实现。”[9]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国情特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又脱离中国现实。到底走什么道路?经典

  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可寻,只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就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集中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宝库增添了重要内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理论解决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内涵的基本点是: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

  部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根本

  标志在于是否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以及由此所概括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广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涵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关于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所论

  述,其基本点是:关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理论。无论狭义的或广

  义的理解,两者总的概括都是相同的,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新民主主义这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包括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是毛泽东的一大创造,是标志性

  理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往很多人就把它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相混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既密不可分,又有明显

  的区别。区别在于范畴不同,理论层次不同,回答问题角度不同。新民主主义是大范畴,大概念,带有总体性的宏观理论;农村包围城市道

  路是在中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途径,也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必经之路,它是服从和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道路

  的。前者范畴更广,后者服从服务于前者的需要,范畴窄,理论层次低,属于前者的内涵。可以说,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固然是中国特色革命

  道路,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不只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是站在宏观研究的角度,对中国整个革命历程(两个阶段)进行

  广角触视,综合归纳,是就中国革命经由新民主主义,继而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言的。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第二阶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

  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0]过渡时期是融合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之中,与其同步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

  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11]它使毛泽东构想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第二步得以顺利实现。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整个中国革命是包含着两重任务的”。这两重任务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

  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

  会的最后的完成。”[12]这就是毛泽东所构想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总体框架,至于如何使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对接,实现由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毛泽东再一次超越了苏联在彻底砸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废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必须在所谓‘空地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13]的突如其来的革命性变革模式。“毛泽东则把这场必然的社会变革变成了一

  种不流血的、和平的过渡,通过许多中间环节,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渐变的桥梁,每天都在过渡,每天都在变

  化,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14]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创造了工业化

  和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突破了一举过渡的框框,顺利地实现了逐步过渡,使“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

  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历史征程”[15]。

  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由来。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指引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

  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身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一个原来曾经

  是经济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经过不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特殊的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客观的历史依据,这就势必使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血缘的因果关系。新民主主

  义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因”作用不容忽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

  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6]。因此,抛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便无从真正理

  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我们面对

  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7]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有其特定的含义,它并非泛指在任何国家搞社会主义都有自己的国情特点。其核心在于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论述的从资本主义过渡而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可以跨越,但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因素必须肯定并加以利用。资

  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比较充足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较高,商品经济发达。这是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逾越

  的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恰恰在这些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较之资本主义落后很多,新民主主义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承下的生产力水

  平很低,物质基础很薄弱,加之提前进入社会主义,更加深入了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的密切联系。因此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就

  应从新民主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区别及其各自过渡到社会主义所带来的特点加以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民主主义属于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这种社会形态本身就孕育和不断发

  展着社会主义因素。“这种社会主义因素是什么呢?就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的比重的增长,就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小

  资产阶级或者已经或者可能承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就是民主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和劳动人民的合作经济。”[18]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19],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必要的和直接的基础,这些社会主义因

  素不断增长,量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因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

  然。与此同时,它必须继承新民主主义所给予的“基因”,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乃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20]

  这就决定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好自己的历史方位。必须经历一个很长时

  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个初级阶段恰恰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客观依据和最重要内容。

  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论价值

  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异常丰富,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历来十分重视历史经验,并从不同的视角,不

  同的层次进行过多次总结。集中起来,最根本的就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历史经验。

  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邓小平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深刻地指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

  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

  革命取得了胜利。”[21]这就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这条道路是一条既不同于西

  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

  新路子,是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逐步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革命的阶段论,同‘左’倾

  冒险主义和民粹主义划清了界限;又坚持了革命的发展论,同‘二次革命论’划清了界限,从而实现了中国‘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性跨

  越”[22]。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的基本经验教

  训的角度,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展的必然结

  果,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党的十三大报告,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多年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角度,深刻指出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

  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

  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24]实际上所谓飞跃,就是

  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认识上发生

  质的变化,在思想理论上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原理或新的论断,是中国革命独创性经验的科学总结。这

  两次历史性的飞跃,都是通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来实现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

  程中,“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25]。有了这个基本经验,就会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再犯大的错误。

  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中国革命既要有一般规律又要有特殊规律,一个革命政党只

  有认识、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个规律,才能推动事业发展。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认识和掌握规律,毛泽东在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指

  出:“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

  好那件事。”[26]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80多年的奋斗历程,反复证明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要站在对中国特殊规律探索的

  最前列,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前列,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从战略上解决走什么路,举什

  么旗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由现代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

  近现代中国特殊历史规律的反映。

  新民主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28年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全部历史集中到一点,就是赢得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代替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全国的统治,使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基本条件,解决了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无产阶级如何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

  根本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方位。这一切,都是在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近代中国特

  殊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总结,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正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以宏观视角和世界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相比较,用世界眼光考察中国革命道路得出的结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升华和诠释。过去只是注重新民主主义理论和近代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系和区别,着眼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思考和内涵本身的把握,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则具有世界视角,从道路

  的深度和高度进行再认识,这是用全新的视角和视野进行的最高的概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等量齐观的,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共产

  党领导人民所走的就是这两条道路。这一理论上的精辟概括既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升华,也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特殊规律的深刻揭

  示,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百科名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

  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目录

  历史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鲜明的中国特色

  编辑本段

  历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一)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

  (三)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

  (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五)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

  (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

  (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八)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九)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如何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的

  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

  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七大的主题和精神的最为集中的

  概括。深入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三个视角。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论”是十七大的一个重要特点。旗帜就是指导思想、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曾

  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信仰,旗帜就是力量。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七大报告首先就指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一面“伟大旗帜”,我们必须高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第一次把改革开放近3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创新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把党经历的新考验,总结的新经验,产生的新觉悟集中起来,科学地展示出党在旗帜问题上承前启后,继往

  开来,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新

  成就。同时,一些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和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问题也摆到了我们的面前。与此相联系,在党内外也出现了一系列

  值得重视的思想认识问题和这样或那样的噪音。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的方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有的以推进政治体制

  改革、反腐倡廉为名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党的领导地位。所有这一切问题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现代化建

  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到底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问题

  。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举什么旗”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愈发突显。

  二战后,社会主

  义越出苏联一国的范围,并在欧、亚、非的15个国家获得胜利。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在现实中取得的极其辉煌的成就。然而,就在

  获得这些伟大成就的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崭新的国际背景之下自然地就产生了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问题。

  一是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由

  于某种历史的原因,人们长期认为苏联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社会主义模式。在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日益暴

  露的过程中,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是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而不能多样

  化的问题。从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到波兰哥穆尔卡的改革,再到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探索,1968年杜布切克在捷克斯洛

  伐克领导的“布拉格之春”。这些都是各国共产党人的确艰辛探索。从1976年到本世纪末的1985年,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者在察夫塔特组织

  了10次国际性的社会主义圆桌会议。在1983年召开的第8次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作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报告,引起众多

  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却遭到了苏联的抨击,声称这是在搞社会主义多元化。在1985年第10次圆桌会议上,有专家指出:“每个国家都有权

  以自己的特定方式去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不能按照或底或高的利率进行借贷和租用,但也不能把它封

  闭起来,排斥其它概念和思想。假若不实现这些前提,那么社会主义就会受到自身的危害”;“由于存在多种民族和多种文化,所以也将存

  在多元的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历史的进程仍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它显然正在脱离这个单一性和一元性的模式”。20世纪80、9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在改革中失败。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被残酷的事实充分证明是不能持久的。探索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成了当代马克

  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二是社会主义的建设、巩固和发展的问题。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

  后的国家先获得胜利的。这也就是马克思预言的“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他在《历史学笔记》中提出:在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里,在西

  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下,通过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可以实现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没有回答“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这里其实包含着两个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跨越卡夫

  丁峡谷”的问题和“在跨越卡夫丁峡谷时怎样保持正确的方向”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

  道路和方向,都是原则性和根本性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荣传统,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一直到胡锦涛,以他们为核心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了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借鉴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对以上

  两大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终于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高举起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事关全局。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和改革,选择什么

  道路,坚持什么道路,从来都是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得失的决定性力量。在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机

  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走什么路”的问题自然就成了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

  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笔者看来,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

  社会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

  的中国特色。”

  三、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鲜明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起源要追溯到以

  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此作出的艰辛探寻,其中比较突出的理论篇章当是《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这些光辉的著作在即使今天看来仍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论人民民主专政》以马

  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阶级关系、人民民主专政性质、任务及其对

  内对外的基本政策,奠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是我国人民革命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

  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贡献。它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和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它也是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重要纲领。《论十大关系》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它“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

  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篇著作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走自己的路”的伟大探索,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一些重要原则,这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开辟了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邓小平理论即以邓

  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主要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但探索和回答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困境的历史

  背景下,适应历史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初步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概括为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

  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九

  大基本问题),是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

  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

  务联系起来,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

  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中国的发展路线”、“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必须把

  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大跃进”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两个大局”,再到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探索的实践和认识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

  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形成了一个有机整

  体。这一系列战略,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进一步阐明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又达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并且要求发展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视角来看,其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二十世纪早期起,我们党就开始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1982年邓小平

  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以后,我们党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和总结。尽管党的十三大报告就宣告我们党已

  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完整表述,则是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相继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由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来的。由此可知,我们党对于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水平。

  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从理论上来看,从国际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人民,在方向上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理论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实践上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和这面旗帜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的;二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使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旗帜举得更高,使我们走的这

  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三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地把握住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了我国的发展阶段,深刻认识和全面贯彻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

  发展的政治保证,它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

  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对于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具有的伟大意义,无论怎么评价都不

  过分。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无论们党的历史,还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

  并且永无止境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实践和创新均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绝不能背离中国的现实国情和人民群众的现实期待,必须践行“三个有利于”;必须同人类文明的发展相融相合,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

  的全面发展;必须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本段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这是一个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它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哲学。它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把生产

  力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

  ①。这样以来,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主

  观和唯心的任何成分的要求。任何脱离实际的成分都不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绝非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以人

  民为物质实现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者。第四,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完善的

  社会,而绝非一成不变的。第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民主与法制。

  编辑本段

  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认为,从理论层面来看,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制度层面来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已经形成并且不断完善着的一系列

  制度、体制和机制。从发展经验上来说,至少包括以下这些方面:(一)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五)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七)坚持共产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九)追求公平与正义,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十)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以高超的民族智慧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十一)坚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这条道路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

  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独立自由和国家繁荣富强为己任,在几个世纪的探索中,历尽曲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征途中找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推荐访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地位 道路

相关推荐

《新时代》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 2024年三年级科下册教学计划7篇(完整) 人教版数学一上教学计划优秀3篇 2024年度中心组学习总结中心组学习心得体会7篇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6篇【完整版】 2024年度业务员个人工作计划5篇【完整版】 二年级上册班主任工作计划5篇【精选推荐】 2024年度最新重阳节活动策划方案3篇(全文完整) 2024年关于安全工作计划模板13篇【精选推荐】 手机销售的实习报告10篇 《新时代》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 2024年三年级科下册教学计划7篇(完整) 人教版数学一上教学计划优秀3篇 2024年度中心组学习总结中心组学习心得体会7篇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6篇【完整版】 2024年度业务员个人工作计划5篇【完整版】 二年级上册班主任工作计划5篇【精选推荐】 2024年度最新重阳节活动策划方案3篇(全文完整) 2024年关于安全工作计划模板13篇【精选推荐】 手机销售的实习报告10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6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5篇) 2024年度道路交通安全个人总结500字6篇 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全文完整)

热门文章

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全文完整)

文章详情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尊敬的领导、全体青年朋友们: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决定,围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

学校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实施方案(完整文档)

为切实做好党的二十大期间我校维稳安保工作,及时高效贯彻执行中央领导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市委统一部署要求,各单位要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凝聚共识、主动担当、攻坚克难,狠抓校园维稳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党委书记在党支部结对共建启动仪式上讲话

今天,党支部和机关党支部顺利举行了结对共建签约仪式,这标志着两个公司机关党支部的结对共建活动正式启动了!在此,我代表党委和全体党员干部表示热烈的祝贺!目前,党委下设六个党支部,共89名党员。公司党委始

金融机关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报告(完整)

(一)扎实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始终坚持思想教育为先,通过理论中心组集体学和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

2023年国内差旅费管理规定(十六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

2023最新烈士陵园闹鬼鬼把孩子追到烈士陵园(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

2023年新兵授衔仪式上讲话(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

2023幼儿园招生启事(7篇)(完整)

幼儿园招生启事(精选7篇)幼儿园招生启事篇1一、招生对象:x年9月1日-x年8月31日出生,属xx区户籍,身体健康的适龄幼儿。二、招生方式为了方便家长,确保报名工作的有序进行,本次报名实行预约登记与正

立足更高定位,彰显更大作为,推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二十大胜利召开——在城管工作会议上讲话

文章详情立足更高定位彰显更大作为推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2022年城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局系统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

2023最新家长安全寄语20字(7篇)【完整版】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以成长为主题中考满分作文题目(3篇)(全文完整)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烟草座谈会表态发言(8篇)

烟草座谈会表态发言(8篇)烟草座谈会表态发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推进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  ——在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一、上半年主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