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迪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建传统文化(10篇)

| 来源:网友投稿

重建传统文化(10篇)重建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重建的必要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最为自豪的大概就是“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等等之类的词语。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建传统文化(10篇),供大家参考。

重建传统文化(10篇)

篇一:重建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重建的必要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最为自豪的大概就是“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等等之类的词语。是的,我们的祖先没有留给我们像西方那样的先进的政治制度,实用的科学技术,批判的思维方式。但是,他们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独特的、我们可以引以为豪的思想文化。中华民族能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依靠的就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和专制皇权社会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思索为什么近代中国会落后挨打,有人就认为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于是自康有为起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文化大革命”,直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影响被无尽放大,在抛弃了“糟粕”的同时,“精华”也灰飞烟灭。这不仅造成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断层,也造成了如今人们精神世界的失落。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作为“正统”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则是以“礼”为核心的国家、社会和伦理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自称并被誉为“礼仪之邦”,而这一国家形象的树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凝聚了华夏民族世世代代的努力。

  提及“礼”,人们总是将它和封建礼教联系在一起。其实“礼”本来是中国古代逐渐发展和形成的有关祭天、祀祖、区分尊卑上下和维护宗法制度的一套仪节制度和行为规范。“礼”既是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规范,也是历代社会共同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并作为历代社会意识形态规范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伦理观念和政治思想。“礼”的制度的确立,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使人强烈意识到“人”与“动物”的区别(《礼记曲礼》中说的”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也使人意识到“中国”和“蛮夷”的区别(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而非“血统”作为区分标准)。

  先秦时期对“礼”有着重大贡献的有两个人,一是“制礼作乐”的周公,二

  是将“礼”作为一门课程向弟子传授的孔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对前世流传下来的礼仪制度加以因革而“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与当时的宗法社会相适应的礼乐制度,通过“礼乐”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之中。

  而儒家的奠基人孔子则把“礼”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对“礼”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阐释和论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生命本质与意义目标的基本观念,创拟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在“礼”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二人对“礼”的贡献很大,但是在经历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之后,“礼”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淡忘。直到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上升成为汉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由此儒家所倡导的“礼”也成为官方正统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礼”的一些基本观念和价值标准与国家宗法制度密切地连结在了一起,具有了绝对的权威性。在此后约两千年的专制社会中,“礼”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表征,并一直“作为一种规范,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一种对秩序和对修养与文明的追求”,而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持久和深刻的影响,从而使我国传统文化表现为一种“礼”的文化范式。但“礼”包含“封建礼教”这一意义直到宋朝才被确立。

  从康有为对儒学重新解释以宣传他的改良主义,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再到“五四运动”以激进的姿态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颠覆与反思,努力实现着与儒家文化的割裂,直至“文化大革命”再次把人们心中仅存的丁点的“礼义廉耻”打倒,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样一次次被打倒,造成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断层,也造成了今日我国人普遍缺乏信仰,信仰的缺失就容易使人们“为所欲为”。加之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正经历一个由贫穷落后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高速的经济增长在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西方崇尚物质生活的现代价值观汹涌而来,冲击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如此迅速和突然的变革令一个民族不能及时消化,并使人们在思想上、价值观上产生了混乱,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薄弱,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道德行为上的失范、基本礼仪上的缺失。

  其中最为我们痛心的就是国民素质的降低。自古以来我们所引以为豪的“礼仪之邦”、“文质彬彬”现在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不文明现象,像“乱扔垃圾”、“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插队”等等现象更是数不胜数。我们不禁要问,“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尤其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在向留学生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如何向他们解释这一现象。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我们要将丢掉的传统文化重新捡回来。重建的意义不是重新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而是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加以继承,在这个文化趋于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既兼容并包,又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需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当代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使其深入人心,在创造物质利益的同时,传造出更多的精神利益。

  以“礼乐制度”为例,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制是基本的社会规范。但依法治国也需要礼的配合。单纯依靠法,可以制裁犯罪,不能使人文明有礼;乱扔废物、随地吐痰等这样一些有关社会公共秩序的问题上,如果单纯用法,将管不胜管;而明礼则可以使人们自觉遵守公德,彬彬有礼,使社会趋于和谐温馨。因此,普法教育虽很重要,但普礼教育也不容易忽视,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健全的社会控制机制。所以,礼仪不是小节,也不只是一些形式。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良好风气的基本准则,在礼仪的形式下,体现着道德的情感和要求。对社会来说,道德建设要通过礼仪来落实,礼仪是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的标尺。因此,礼仪教育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并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篇二:重建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复兴与重建——基于SWOT方法的分析

  陈松敏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2(000)03【摘

  要】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复兴与重建传统文化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传统文化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复兴与重建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复兴与重建的价值和难度.

  【总页数】2页(P6-7)

  【作

  者】陈松敏

  【作者单位】中共开封市委党校

  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03【相关文献】

  1.重建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基于西安市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J],彭鹏;郭耀武

  2.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云南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杨慧

  3.儒家传统文化复兴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J],颜景高

  4.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路探析——基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思考[J],邢瑞娟;王任英

  5.基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学旅行[J],宋献普

篇三:重建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面临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失落、意义的迷失、道德的危机、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儒家传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对民族文化存亡绝续的忧患,而且是对人本身、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自我完善问题以及人类文化的前途、命运的苦苦思索,以期在终极关怀的层面重建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著名汉学家列文森在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的最后讲了这样一个犹太寓言故事:第一代的犹太长老甲为了解决碰到的困难而进行祭祀。他到一个树林里,生起了火并且打坐祈祷,然后得遂所愿。第二代的长老乙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也来到树林里的同一个地方,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但我们知道怎样打坐祈祷,于是他的愿望也实现了。又过了一代,第三代的长老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也来到树林里的同一个地方,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也不知道怎样打坐祈祷,但是我们知道树林里的这个地方,而且这就够了。的确,他也最终得遂所愿。到了第四代,长老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他只能端坐在城堡中的金椅子上,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也不知道怎样祈祷,更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但我可以把这个故事原原本本地讲一遍。这个犹太寓言讲的就是集体记忆的逐渐消亡。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既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历史,也不能忘记全人类的历史。

  祖国传统文化历时5000年,虽与中华民族的前进同步,也出现了文化的长期沉积问题。对祖国传统文化是全部照搬继承,允不允许选择性创新,这也是长期困惑人们的问题。

  怎么看待祖国传统文化?胡总书记在报告中阐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文化发展涉及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涉及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源泉。这是我们党在民族文化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们继承发展祖国传统文化,绝对不能全部照搬。如果在继承儒家文化时连“三从四德”都加以推广是不行的。继承发展“周易”文化,不能让“摆摊算命”也复兴,有个取舍问题。什么是取舍标准呢?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是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标准。应与西方现代心理科学相结合,发明创造新型的心理测试和调适系统,实现了东西方科技与文化和谐发展,就是对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适应当代社会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创新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

  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重新找回那渐行渐远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呢?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回到文本中去,回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去体会古圣先贤所追求的王道理想、圣贤人格。所以,传统文化不只是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它还包括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纵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总和。当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出击,总得有个先后主次之分。在此意义上来说,非研习四书五经不足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意志,道德理想。回到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还有什么意义呢?国内著名的儒家学者蒋庆曾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因为人类生命的安顿古今中外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来实现的,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

  的无常,离开了特定的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抽象挂空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

  第二,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已经全面崩溃,中国处在“一切向钱看”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所谓全民经商、全民炒股、全民言利、全民发财,全民造假就是这一社会的写照。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现在的中国道德崩溃、人心败坏的状态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第三,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传统的断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学到西方的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却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结果中国人灵魂四处飘荡,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性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不知道“我是谁”的民族,一个“精神分裂无所适从”的民族,一个精神上处于“游魂”状态的民族,一个民族内聚力日益弱化的民族

  第四,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乃至世界的信仰与希望。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在本质上是希望之学,儒学追求的正是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与宇宙太和的信仰与希望,儒学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人类的良知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获得了动力。它也必将在二十一世纪为人类寻求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礼记?礼运>>开篇便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这正是人类可共同期待的一种大同境界。

  在半个世纪以前,当中国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际,奢谈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麻木不仁,而且是对时代的背叛。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其小说<<沉沦>>中安排了这样的结局,留学日本的主人公身限困境,凄苦愁绝,最后蹈海自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发出这样的呼喊:“祖国啊!你快点强大起来吧。我的死是你害的呀!”似乎与主人公的命运遥相呼应,郁达夫本人最后也在印尼被日本占领军枪杀。这便是那个时代的宿命。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篇四:重建传统文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重建十策

  作者:陈丛耘

  孙汝建

  来源:《中国德育》2014年第01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有过“普世辐射”的辉煌,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的韩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为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新加坡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新加坡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传统道德,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的“治国之道”,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变迁,是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转型,是社会的一种整体性的根本变革。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或一个伟大的民族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中国也毫无例外。中国要成为创新型的国家,绝离不开文化的创新,而文化创新则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重建,吸收的过程是文化传承的过程,重建的过程则是文化创新的过程。

  然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一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人立即联想到汗牛充栋的古书和繁文缛节,很多人简单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为讲“四书五经”。“五四”运动以来,往往有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误解,认为它是封建落后的一套;也有人认为当今科技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育家斯霞曾经道出担忧“今天的青少年对祖国的历史文化知道得太少”,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毋庸置疑,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亟待重建。那么,如何重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十大对策:

  一是要认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意义与教育价值。所谓国家意义,是说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灿烂文化,其中所包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对于民族的延续、国家的存亡有着特别重要的国家意义和民族利益;所谓教育价值,是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它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与科学技术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要研究和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虽有对精华的诸多肯定,但更多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进行理性的清算,以求厘清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前进的阻碍。肯定与清算的目的都不是为了简单地继承或割裂,而是为了把在事实上割不断的传统文化加以梳理之后,择其优者加以有效的延续,并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

  三是要正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国文化演变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思想碰撞与激荡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与异质文化急速发展的氛围中进行的,那些来自域外的种种文化形态与思想观念,在不断地冲击着中国文化的既有体系,形成鉴别民族文化中精

篇五:重建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对华裔气质重建的点义

  一、文化冲突中的华裔男性形象

  在东方主义话语中,中国男性的形象通常是虚弱的,女子气的和屈从

  的。美国横贯铁路建成之后,大批的华人男工失业,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干那些被白人认为女性化的工作,比如,到洗衣房洗衣服,到饭店去端盘子、洗碗,甚至为了生存做下等的侍从。因此,在白人

  眼里他们被看作是女性劳动者,象征性的丧失了他们的男子气概。而

  当时美国〈〈排华法案》和〈〈反异族通婚法》的颁布,既剥夺了在美华

  人劳工与凄子团聚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在美国生儿育女的权利。华

  人劳工在真正意义上被阉割了。因为上述原因,在西方作家的笔下,中国男性完全不具备勇敢,体壮,好战的西方男性特征。意大利著名

  剧作家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讲述了一个美国白人军官和日本女

  人的爱情故事,美国军官的背叛和日本女人的殉情白杀加深了东方在

  他们心目中的女隹“他者”形象。长期以来,美国华裔作家一直在努

  力打破施加在华裔男性身上的刻板印象,重建被白人轻视的华裔的在

  美历史。因此,华裔男性气质的重建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史上一个重要

  的问题。伊顿(水仙花)是公认的第一个描绘中国人在美国生活情景

  的美国华裔作家。她的小说〈〈春香夫人》,大多数故事主题围绕华裔

  移民的艰辛奋斗历程展开,展现了更多客观的美国华裔形象。虽然她

  也试图在书中构建华裔男性的男子气概,但她并没有完全摆脱时代的影响,在她的笔下,春香先生,这个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成功的男人,比起他的被美国化的凄子,完全相形见细。别人甚至都不叫他的名字,而是用他凄子的名字称呼他,“春香先生”。虽然纽约时报认为伊顿

  已经“在美国小说中记下了一笔”,但是评论者认为她记下的这一笔

  “不够肯定”。路易斯的〈〈吃一碗茶》通过描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重

  构了美国华裔的男子气概,肯定了华裔男性的美国身份。但是,“西

  进”作为男主人公恢复其男子气概的一个象征过程,并没有颠覆了中

  国男性的负面形象,因为美国西部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个更强调“武”文化的地方,不能帮助中国的男性获得“文”的文化。黄哲伦的〈〈蝴

  蝶君》描述了法国外交官(西方男性)为中国男扮女装的京剧演员

  (象征意义上的东方女性)殉情的故事,它解构了普契尼的〈〈蝴蝶夫

  人》,并颠覆了东西方的主导地位。通过这一解构,西方男性再也无

  法维持他们的假设,即西方可以主宰东方。但一些批评者认为,该剧

  的成功是以牺牲中国男性和东方形象为代价的,它在某种水准上仍强

  调了中国男人的女性化刻板印象。美国华裔文学社区的激进战士赵健

  秀,也试图建构亚裔美国人的阳刚之气和颠覆亚裔美国男性被阉割的刻板形象。他指出“:在白人眼中无论是可以接受还是不能接受的,亚洲人的原型形象是完全没有男人气质的。”在作品〈〈鸡窝里的中国

  佬》中,他激发人们对美国亚裔男性被阉割历史的理解,在〈〈大哎呀》

  中,他试图通过描写亚洲英雄传说,如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三国的关

  羽来重塑美国亚裔男子气概。不过,美国华裔女性学者张敬珏认为:

  “虽然有必要重塑美国亚裔男性形象以对抗东方主义话语霸权对亚裔

  男子的刻板形象”,但是她“不赞同赵健秀等美国亚裔男性作家把亚

  裔男子简单地塑造成沙场上的武士”,因为这种男性形象在张敬珏看

  来“不过是对西方英雄模式的克隆而已,况且这一模式仍然是建立在

  西方父权制这一基础上的。”张敬珏更加推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男子形象,比如“书生”形象,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儒雅气质

  和不畏权贵的精神。但是,与赵建秀的阳刚男子形象一样,她推崇的男性形象模式也依然没有摆脱男性特质类型化这一局限性。与致力于

  构建华裔男性的男性气质的作家一样,汤亭亭也无法忍受华裔男性的阉割定型形象。汤亭亭在〈〈金山勇士》中对华裔男性的描述语言不像

  赵健秀那样激进或极端,她通过对祖先英雄壮举的描述,他们对恶劣

  环境的忍耐能力的赞扬和通过艰苦劳动在新的国家立足的深入描写,重建中国男性的阳刚之气。国外一些著名的学术刊物,仅有少量相关

  论文研究汤亭亭的〈〈金山勇士》对华裔男性男子气质的重建。

  Leverich指出,小说开头的〈〈论发现》是汤亭亭转换男女性别角色,重新定义英雄主义的一种方式。唐敖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是值得赞

  扬的,而发现本身就是英雄的征服行为。鉴于当时华人劳工在美国的恶劣条件,他们的生存就是英雄的标志。我们必须认识到,男性气质

  不具有文化普遍性。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了对男性气质的不同定义,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西方文化中的好战、英勇等特征来判断东方男性

  的男子气质。本文采用KamLouie的“文、武”理论来分析汤亭亭在书

  中对男性气质的重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推崇的男性形象是“君子”形象:即那些通过修身养性最终获得优越品质的人,包括“仁、智、礼、义、信”,这是“文”的方面。而“武”所包含的文化内

  涵则是

  强壮的身体力量,更重要的是知道何时使用,何时放弃武力。

  KamLouie指出,“文”与“武”的平衡是理想的男性气质,而本文则

  试图证明中国男性正是这样的阳刚男性。因为社会和历史原因,汤亭

  亭笔下的华裔男性的男子气概表现为在政治压迫下的坚持和忍耐,在

  逆境中生存下来的乐观精神,是完成艰巨任务时的智慧和勇气。她笔

  下的男性是一群拥有“仁,智,义、勇”的传统中国男性。

  二、华裔男性气概重建与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一)深入骨髓的儒家“仁爱”

  在遵循儒家思想的传统中国,“仁”是最基本的美德,它指人与人之

  间相互亲爱,不白私。这种美德是体现中国男性气质的最重要因素。

  书中汤亭亭的曾祖父伯公,是一个热血勇敢而又乐观的人。在去夏威

  夷的船上,伯公和其他人像囚犯一样被关在船的甲板下,过着几个月

  暗无天日的生活,忍受着恶劣的生存条件。当同行的人对新生活的前

  景感到孤独和害怕时,伯公鼓励他们:“三年后你们就会变成有钱的男人了。三年匆匆就过去了。”伯公也是一个慷慨的,懂得分享的男

  人。当他在夏威夷吃到他从未见过的水果和坚果时,“他希望可以给

  他的凄子”。他把白己见到的所有美丽场景都写信告诉他的凄子。同

  时,他爱身边的陌生人就像爱他的家人一样。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生病

  的工友,给他们端水递药。他热爱大白然,他热爱白己耕种的土地,当土地收获时,他激动得唱起了京剧。伯公的这些表现都体现儒家的仁爱思想。通过对汤亭亭的弟弟的描述,一个不同于其父辈的阳刚男

  性跃然纸上。弟弟是生在美国的华裔,他骨子里一直把白己当美国公

  民看待。在对越战争打响之后,作为美国的一员,弟弟不得不参加。

  在描述弟弟经历越南战争之前,汤亭亭还特意对中国民间屈原的故事

  做了介绍。屈原和弟弟都是和平爱好者,面对毫无意义的战争,他们

  都经历了相似的悲惨命运。正如屈原的爱国精神通过〈〈离骚》来表达

  一样,弟弟也一直坚持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释放心中的压抑,他从

  早到晚都嘀咕着,无论别人听没听见。他极力试图说服学生对越战争

  是错误的,在战争结束时,他庆幸白己还活着,也没有杀人。汤亭亭

  以她特殊的方式诠释了男子气概。这样的男性气概是一种仁爱,是儒

  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它不需要用暴力或武力来体现,而是对和平的向

  往。这

  种积极的男子气概有助于家庭和社会团结,在当今世界存有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战争有着积极意义。

  (二)传统社会遗传的生存意识

  汤亭亭通过描述她的祖父辈在美国社会文化、经济上受到的耻辱,和

  他们运用白己的智慧在敌对国家生存下来的勇气重构了中国男人的男

  性气质。这种男性的内心是强大的,这种男性气质也是中国男性的“文”的体现,也是他们从白己祖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遗传中得到的关于“生命”、“生存”的意识,以及这种生命意识在新世界的人生

  奋斗中焕发出的人性闪光和生存的“智慧”。因为美国当时的移民法,汤亭亭的祖父阿公被剥夺了与凄子见面的权利,因此他只能通过白己

  的方式释放内心的压抑。在建设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的六年时间里,在没有凄子的拥抱和安慰的可怕长夜里,他常常一晚上一晚上的看星

  星,一想到“他所建筑的铁路也不会带来他的家人”,他感到“他的心都碎了”。他常把他的阴茎裸露在毯子或树林里,看着它,“想知

  道它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终于“有一天天气很好,他在一处

  新山谷上空作业,一种强烈的性交欲望袭击着他。大白然的美完全把

  他给征服了,他在吊篮里俯着身子,阴茎处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他想通过手淫来白慰。突然他高高站起身,将精液射向空中。从此他

  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他乘着吊篮下到谷底,身上的血就涌向阴茎,他在与整个世界性交。”被白人阉割的中国男性,通过阿公这种方式

  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智慧。当他在篮子里“操着整个世界”时,有力证

  明了他是一个男人。TomoHattori评论说:“这种行为使阿公有力的证

  明了他的男性特征。”中国男性父辈们把他们所有的精力和生命都奉

  献给了美国的建设,但他们所面临的却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排斥和屠

  杀。尽管阿公和成千上万的人为美国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贡献,当铁

  路建成时,这些来白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成了不受欢迎的外来者。阿公

  走遍了美国,想寻找一个地方,一个中国人能够安全定居的地方,但

  他却发现没有地方是安全的,到处都是白人对中国工人的屠杀。面对

  这样敌对的生存空间,阿公并没有采取直接的暴力对抗,他像无数中

  国人一样忍耐着,“善于隐藏,消失数十年,下落不明。”当阿公用

  修筑铁路攒的钱观看了〈〈三国演义》里的一场戏,关公浴血奋战,三

  兄弟终于建立蜀国,他觉得精神振奋,大受鼓舞。关公的戏和当时中

  国移民的处境是紧密联

  系的。中国移民完全生活在一种无助的环境下,他们从关公的故事中获得勇气和力量,共同抵抗白人对他们的不公待

  遇。而关公和阿公称呼里都有的“公”字,使这个神话的历史人物

  汤旱旱的祖父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祖父成为美国的英雄。汤旱旱父杀

  的男性气质体现他面对敌对环境的忍耐智慧。父亲一直牢记,“如果

  他不说话,别人就不会注意他”,他就可以在敌对的环境中生存,因

  为“没有人会伤害可怜的弱小”。所以当他被吉普赛人诬陷,他忍气

  吞声,当他被合伙人骗走洗衣房的股份时,他安慰凄子:“别担心,我正打算去加利福尼亚呢,那儿才是真正的金山。”当他经历了种种

  的失败,最终拥有了一间属于白己的洗衣店时,这充分体现了在恶劣

  的种族和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男性的生存智慧。

  (三)父权文化下的家庭责任感

  在传统的父权社会,男性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国家的支柱。〈〈金山勇

  士》中大多数男性背井离乡的来到美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养家。近

  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战火持续,使得男人们很难挣钱养家糊口,因此,去美国“淘金”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汤亭亭在书中描述了这些美籍

  华人移民祖先的故事,他们勇敢的面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以白己

  的方式支撑家庭,养育孩子。曾祖父在夏威夷开垦甘蔗田时,很为白

  己养家糊口的能力感到骄傲,每逢发工资,他就往家里寄钱。为了能

  往家里寄回更多的钱,曾祖父从来不去舞会,不喝酒,不抽烟也不去

  赌博,甚至在长期见不到凄子的情况下也没有花钱找女人。在他的眼

  里,家庭的需要高于一切,相对家庭需要,个人的任何需要都是奢侈

  的。因此,为了家庭,曾祖父放弃了一切个人需要。为了不让家人担

  心,他谎称白己在农场过得很“轻松白在”。传统的中国,需要男性

  传宗接代以使一个家庭繁荣昌盛。不幸的是,广阔的地理距离将这些

  寄居美国的中国男性变成了挣钱的机器,剥夺了他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他们将所有的收入都寄回给中国的凄子和孩子。当曾祖父的凄

  子让他去赚钱,“别呆在这里吃”时,他立即前往美国。当曾祖父收

  到凄子的来信,要求他寄钱回去给她买金表,买新衣服,或是家里需

  要翻修庭院时,曾祖父为了拿到额外奖金,冲进隧道去查看爆炸的甘

  油炸弹。当汤亭亭的爸爸带着全家来到美国,他希望白己在事业上有

  所突破。不过,当残酷的现实渐渐摧毁他的愿望时,他没有忘记,白

  己是一个中国男人,理应担起养家的重任。虽然爸爸的话越

  来越少,人变得越来越沉默,也没有了幽默感,但他仍坚持着开创新的事业。

  同时,爸爸从来不会忘记,培养孩子是他的职责。在孩子面前,他表

  现出温柔的一面,有时和他的孩子把蜻蜓当作玩具飞机来玩,有时将

  烦人的飞蛾带入游戏,有时或让他的女儿偶尔玩玩赌具。

  (四)维护传统文化与反抗现实的勇气

  小说开头的短章节〈〈论发现》讲了一个传说,传说里一个寻找金山的华人探险者,不幸身陷女人国,他的嘴巴被缝紧,耳垂被穿刺,双脚

  被裹小,脸被涂上脂粉。实际上,这个短章节是作者对中国小说〈〈镜

  花缘》中的一个著名情节的改编,在结尾处,她指出这个女儿国实际

  上是在北美洲。哥伦布的“发现”给原本早已生活在美洲的土著带来

  了惨重的后果。如果说对外国土地的发现是误解、是蒙受痛苦和剥削

  的开始,那就如同寻找金山的中国移民一样,他们在美国已经失去了

  白己的语言和声音,也无法表达白身的感受。汤亭亭清楚地表明了这

  种“失声”给她的男性祖先们带来的痛苦和对他们的破坏性影响。书

  中〈〈论死亡》的章节也通过改编杜子春的故事揭示了华裔男性被剥夺

  说话的权利。汤版的杜子春最后因儿子的惨死而打破沉默,道士的药

  方被毁,人类失去了长生不老的机会。紧接着的另一个小章节〈〈再论

  死亡》同样讲述了一个寻求长生不老而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故事。沉默

  再次被打破,人类无法永生。既然人类无法永生,汤亭亭想要通过这

  两个短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要打破沉默。张敬珏认为这两个短故事提

  供文本内的对照,在檀香山的曾祖父就打破了白人老板强加给他的沉

  默。关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英勇、忠义、惩恶扬善的化身,被当

  作武神和文神来崇拜。在他身上所体现的大无畏精神和高超的武艺,是华人在异国他乡的险恶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精神力量,他的英雄气概

  也给予了中国移民争取白己权利的勇气。中国劳工,特别是那些通过

  假身份进入美国的人,要在美国生存就不得不长期保持缄默,无形间

  被剥夺了表达白己的声音权利。他们的声音被压制,他们对美国的贡

  献也被删除。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打破沉默。中国男性的“武”,不

  仅仅指身体的力量,而更多的是如何去运用这些力量。在夏威夷的甘

  蔗园里,白人老板命令华人在砍伐作业时必须严守“肃静”的规矩。

  为了消除白己和同胞的暗哑之苦,曾祖父运用唱歌和咳嗽等方式来进

  行反抗。他说道:“我生来就不可能像和尚一样保持沉默,早知道要

  发誓沉默,我还不如剃掉头发,出

  家为僧。”因此,当浓浓的烟雾和

  过度劳累使他咳嗽时,他将咳嗽变成一种白我保护和表达的方式。

  “当洋鬼子们吼叫着催促他们快点干活时,他以咳嗽作答。深沉、悠

  长、响亮的咳嗽声似怒吼,如低吟,像大声喊出了心声一样舒坦。他

  在咳嗽中夹进了怒骂。”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曾祖父知道使用武力

  是无用的。为了抒发白己内心的情感,他们在地上掘了一个圆圈,挖

  成一个大洞。“你好,地底下的中国!”“你好,母亲!”“我想回

  家!家!家!家!”因为他们的叫喊声太吵人了,洋鬼子们本应该向他

  们冲过来的,但这次洋鬼子们却躲起来了,他们被中国佬们的气势所

  吓倒。从此,伯公再没有因劳动时说话而挨鞭子。这是华人为争取话

  语权作出的反抗,是他们足智多谋、反抗性别压迫的最佳例证。很明

  显,〈〈金山勇士》里的中国男性的反抗不是通过直接的对抗,而是采

  用了更巧妙的手段。因为不满意他们的工作条件,祖父阿公和其他华

  工一道开始罢工,要求更好的工资待遇和更合理人性化的工作时间。

  他们冒着坐班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会没收其为他们存入银行的薪

  水的双重危险。阿公牢牢记住了这几个英语单词:“每月

  45美元一8小时制。”他反复练习着这句罢工口号:“白人一天只干

  8小时,中

  国人也同样只干八小时。”他们的罢工一直持续到第九天结束,白人

  鬼子宣布该公司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给工人加薪

  4美元。虽然不

  是他们要求的14美元,但是罢工毕竟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些中国工人

  的权益是通过协商对话和沟通来实现的,体现了他们敢于反抗的勇气。

  当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竣工时,白人官员作了演讲。“这是

  为修建了这条铁路,阿公和其他华工们也应该是美国人了。

  三、结论:传统文化与创业精神的结合

  本文用中华传统文化中“文”、“武”相济的思想,探讨了汤亭亭在

  〈〈金山勇士》中对中国男性的男子气概的重建的历程。曾祖父伯公,祖父阿公,父亲和弟弟的行为体现了中国几代移民的男性气概,其中

  涵蕴的儒家的仁爱思想、生存智慧、“齐家”责任感和“不平则鸣”抗争勇气,这些都是华裔男性根深蒂固的文化“遗传”的基因表达。

  曾祖父在檀香山巧妙地打破了沉默的压迫,祖父成为建造美国横贯大

  陆铁路的先驱,父亲建立了白己19世纪最

  伟大的功绩。”“只有美国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功绩。”他们说的不

  错,因

  的洗衣房,艰难地在异国开创了白己

  的事业,弟弟在混乱的战争中努力寻求和平,这些都重新定义了中国

  男性的男子气概。汤亭亭描述了中国的祖先们冒险开垦夏威夷种植园

  和建设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从她的描述中,文和武的平衡在中国

  男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描述了一个伟大的曾祖父鼓起勇气打破

  强加于他身上的沉默的故事时,就有另一个故事描述曾祖父每月往家

  寄钱、充满家庭责任感;当有一个祖父为反对不平等待遇进行罢工的故事时,也有一个祖父把白己挖到的金子为凄子打成戒指的故事。也

  就是说,中国的男人既可以是英雄,也有懂爱的温柔一面。在夏威夷,华工们刀耕火种,种甘蔗、榨蔗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把荒地变成了

  丰收的甘蔗园,无意中也成了夏威夷种植业的先驱。在内华达山中横

  跨美国大陆的铁路工地上,华工们忍受了极大的残酷剥削和摧残,甚

  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美国建成了横跨大陆的第一条铁路。〈〈金山

  勇士》中这两个场景有力地塑造了华人作为开拓者在美国历史上的形

  象。当弟弟去亚洲参加越战时,华人男性的形象就得到了进一步的确

  立,因为从时间的纵向线索上来看,他们一直参与着美国历史的创造,他们不仅属于美国,美国同样也属于他们。〈〈金山勇士》这部书有力

  的表明了华人男性与白人一样是开拓、建设和保卫美国的“金山勇

  士”。他们在美国的土地上表现出的男性气概唱出了一首英雄般的史

  诗。正如汤亭亭所说,只有通过了解祖先的历史,才能使在美国的年

  轻一代建立白己的身份认同感。

  传统文化对华裔气质重建的意义

篇六:重建传统文化

  重新梳理传统节日文化脉络

  翁敏华

  ●中国传统节日有一“月和日奇数复叠”的系列:一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传统意义上集“三月三”等节日于一身的清明,就有了双重主题:“祭扫”与“嬉戏”,关注人生的两大“风景”:生命的老死消失和青春勃发。清明节是一个关乎生命的节日,它特别关怀生命中最浓烈的两极

  ●保护传统文化,必须要强调全民性、整体性、活态性和创新性。保护健康的传统文化要注意作整体保护,不能零打碎敲,各行其是。比如,对中国传统节日“月和日奇数复叠”序列中包括关怀生命在内的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的重新梳理与挖掘。我们追求的是精神传统上的一脉相承

  ●纵观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历史,其实没有一个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之关键、之生命所在。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与当下民众鲜活的生活节拍与韵律相协调。传统节日只有在与自然、现实、社会的互动中,才能不断变化,才能实现她生命的延续

  清明节刚过,传统的“三月三”(又称上巳节、踏青节)今天又到跟前。现在来议论一下“三月三”,对当下如何过好清明节的讨论,似乎又有另一番意境。

  值得指出的是,这两个节日,还有清明前一、两天的“寒食节”,由于时间上非常接近,自古就呈合并的倾向。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最后两句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说少年们在这几天里四处遨游,根本不管是“清明”还是“上巳”。题目中作“寒食”,内里又写到“清明兼上巳”,三个节日已混为一谈,互相参合。有些民俗也由三月三到清明节里去了。《酉阳杂俎》说:“唐时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到了两宋时代,变成清明节人们戴柳圈、插柳叶而祈求明目了。《梦梁录》说柳枝“名曰‘明眼’”。后来民间甚至传说“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了。到了元代,更是“清明三月三”放在一起成为一个称谓。元杂剧《李逵负荆》写清明节梁山泊放假,李逵喝醉酒误会了宋江鲁智深,最后只好负荆请罪。剧本一开头,宋江就反复交待自己“最喜清明三月三”。

  清代毛奇龄在《辨定祭礼通俗谱》卷二,总结了这三个节日的盛衰浮沉,说:“而历家只取清明诸节编入历中,至寒食、上巳诸节皆不及。”他把两节丢失的责任推给了编写历法的人。后来中国各地和周边国的实际情况是:过清明的地方不过三月三,过三月三的地方(如日本、中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不过清明。三月三节自宋代开始衰弱,直至消沉不彰,弄得现代大学生不知道三月三为何物,只会答曰:“哦,三月三啊?日本的女儿节吧!”

  我们看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祖国的许多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我们深邃的民间里,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些许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崩坏、在消逝。抢救与保护它们,包括重新梳理传统节日的脉络,已经迫在眉睫、十万火急。尤其应当看到,中国传统节日有一“月和日奇数复叠”的系列:一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这一奇妙的序列里,“三月三”的几近失落,显而易见的。那么,具体到清明节,我们怎样来重建传统节日文化,使古老的节日焕发青春?笔者认为:可以学学古代人的做法,把清明与三月三这两个节日并在一起过,使节日文化内涵更加丰厚繁富。而今,清明节已经作为国定假日给全国人民放假了,过节有了时间上的保证。那么,传统意义上集两个节日于一身的清明,可以成为春天的代表性节日。这样,清明节就有了双重主题:“祭扫”与“嬉戏”,关注人生的两大“风景”:生命的老死消失和青春勃发。前者要“哀而不伤”,后者要“乐而不淫”,达到“中和”。所以,清明节是一个关乎生命的节日。它特别的关怀生命,关怀生命中最浓

  烈两极。人类就是在这样的生生死死中得到永恒的。

  重建的前提是保护。保护传统文化,必须要强调全民性、整体性、活态性和创新性。保护健康的传统文化要注意作整体保护,不能零打碎敲,各行其是。比如,对中国传统节日“月和日奇数复叠”序列中包括关怀生命在内的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的重新梳理与挖掘;又比如,我们可以让传统乐舞、书画、茶艺,民间手工艺,弄堂游戏等等都在节日里得以亮丽的展示。一个传统节日是一个“筐”,一个文化之“筐”,这个“筐”里是可以装进许多东西的。特别是,传统节日活动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包含其中的情感、智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中国传统节日那种“月和日奇数复叠”的系列,我们就已经可见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某种独特性。所以,保护一定不能“死保”。我们追求的是精神传统上的一脉相承。

  创新,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之关键、之生命所在。纵观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历史,其实没有一个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和演变。除了时间上的变化,还有空间上的变动。端午节发端在中国,传到韩国后他们进行了民族化改造,所以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韩国“端午祭”,与我们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到了今天,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创新地继承传统。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与当下民众鲜活的生活节拍与韵律相协调。清明节,也包括三月三,既是慎终追远的日子,又毕竟是一个青春的节日,所有的传统节日的未来,都是年轻人的,这个“筐”里必然要装上他们喜欢的东西,现代的、时尚的东西。传统节日也只有在与自然、现实、社会的互动中,才能不断变化;只有在不断变化中,才能实现她生命的延续。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篇七:重建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篇一

  党的报告提出,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其中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需要我们深入领会与实践探索。

  文化兴衰

  教育有责

  教育要面向未来。今天的中国,是由昨天的教育塑造而成;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中国。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是教育。评价教育质量,并不完全依据今日各项评价指标体系与升学率,还有历史。

  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与特色。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顶层设计,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对百年不断引进与克隆外来教育得与失的历史反思。它为改革当今教育重智轻德等弊端指明了方向,并翻开了建构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性的中国教育历史新篇章。

  立德树人,是要新一代青少年能够认同与热爱中华历史文化,修炼与践行中华美德,在世人面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如果能够实实在在地立德树人50年,在两代有道德的中国人的基础上,国人皆以修身为本,中国就不会走向缺德的时代,重建礼仪之邦,实现中国梦就有了希望。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所当然的文化与教育之选择。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5年的《教育法》都明确提出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xx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20xx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20xx年党的提出了文化兴邦。近日,主席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这一系列的要求,都为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恢复学校教育的中华文主体性,指明了方向,规定了任务。

  20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在推动以中华美德教育为中心,以国学经典教育为载体,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与途径,开展了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着一代读着中华文化经典茁长成长的新人,令人兴奋,他们赶上了中华文化复兴和再次走向世界的时代,30年后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这项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成为广大家长最满意的一种教育。已有的丰富实践探索,为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证,也是学校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学校是弘扬中华文化的辐射源,学校是复兴中华文化的根基,文化兴衰,教育有责。

  立德树人

  在明明德

  要立德,先明德。德,是中华伦理、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魂,是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观,它使得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明德,就是使美德得以显明;明德,不能割断历史;道德,不能依赖进口。

  4000年前,有孝感天下的尧舜时代;之后,有800年周代的礼乐新文明;再后,又有管仲提出的礼、义、廉、耻的四维道德;孔子的智、仁、勇三达德;孟子的仁、义、礼、智四德;汉代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宋代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等。

  五千年形成的中华美德,是中华儿女从自身生活与生存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伟大文明,是在世世代代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

  学校德育要有德目,没有相对稳定的德目,就会成为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应付、应景、应试的德育,难以培育学生具有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

  确定今天的德目,要承接中华美德,要做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1]。

  自八五到十一五,北京市和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先后在10个省市千余所学校,上百万学生中,进行了近20年的滚动教育实验。

  前十年选用的德目是八德: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

  的底线。

  在教育实践中,注意对于每个德目,进行现代转化,使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相融通。

  从20xx年起,后十年的德目,在八德基础上,增加了勤与宽,形成了十德: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

  按照学生在不同学段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对十德教育的布局做出了设计:

  小学阶段,进行孝(爱心)、礼(明礼)、勤(勤奋)、诚(诚实)、耻(知耻)五德教育。体现了贴近生活、易懂易行,知行统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学阶段,进行忠(责任)、信(信用)、义(奉献)、宽(宽容)、廉(廉洁)五德教育。体现了关注社会、理性思考,强调公民意识,重在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境界的培养。

  经过12年左右的连续教育,每个学生若能在这十种美德上面有所修炼与成长,就为他们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合格的中国公民、进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就为整个社会和国家,重建中华民族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扎下了根基。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上了基石。

  正如主席指出的: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1]。

  文以载道

  以文化人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有效的教化模式。20年来的教育实验,逐步形成了以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为架构的中华美德教育模式。

  经典文化。经典,主要是儒家经典。本着因人施教,因教取材的原则,在经典教育的内容安排上,做了整体设计:小学低年级主要是童蒙和《家训》,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适当增选《论语》《大学》中有关章句。高中阶段,以选讲四书为主。

  在教育实验过程中,不同地区和学校,都有因地制宜的设计。20xx年,北京市朝阳区编辑《论语类编100句》,北京市通州区编辑《论语十德》,以德目为纲,编辑《论语》中的相关章句。20xx年由国际儒联组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拼

  音插图本《儿童论语一百句》,是经过北京地区100余所学校适用两年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插图都是小学生绘画的,表明儿童对《论语》章句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当然,经典文化教育,不只局限于文本,还有语言、文字、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绘画、工艺、茶道、武术等等文化教育内容。这些文化产品,有着丰富的文化营养,置身其中,必能加快道德成长。

  参与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的学校,已经把诵读童蒙经典纳入了教育计划,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即精选内容,巧用时间,学科渗透,文化校园,师生互动,家长参与,社区介入,多方评价,争取共识。

  节日文化。节日,主要是中华传统节日,是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化民成俗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年节,都是全民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之中,学校往往成为与家长、社区三维互动的组织者和辐射源。参与本项研究的地区与学校,将过中国年、清明、中华母亲节、端午、孔诞教师节、中秋、重阳,等等节日活动与中华美德教育,有意识地结合起来,设计以节日为体,以中华美德为魂,全年、全过程的德育模式。节日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它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不断体悟节日浓郁的文化气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使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内化与升华。

  地域文化。是学校当地历史人文资源,是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起点。各地参与此项教育试验的学校,注意开发和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开展中华美的教育活动,收效显著。仅以北京地区为例:东城区孔庙、国子监儒家文化,通州区运河文化,房山区周口店猿人文化、云居寺石经文化,延庆县八达岭长城文化,门头沟区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的佛教文化等等。

  以上三种文化,编织成纵横交错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模式,为建设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提供了参照。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讲,本不应当是一个问题,而今却成了问题,而且成为一项紧迫而重大的历史任务,值得深思、警醒、真正落实。除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最大的一项任务,是全体教育界同仁要下定决心恶补国学。

  要让青少年学生从小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中华文化精华,既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培育,又是中华精神与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我们一两代人的坚持不懈。要使得一两代人具备这种价值观,至少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落实这一内核的任务,是向青少年学生传授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系,进而真正提升他们的人文与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因此,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要把培育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点,放在未成年人身上,使他们从小就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国学校教育一切责任的内核,丧失了这个内核是最不负责任的学校教育,因而不再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对于究竟应该进行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如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新体系,如何使其真正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还需要有一个获得共识并有权威性、全局性的总设计方案。总之一句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光明日报,20xx-11-29(1).

  【王殿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齐

  欣

  我社继续实施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建设计划

  为进一步丰富来稿机制,优化来稿渠道,推广典型经验,推出优秀人物,建立监测窗口,增强辐射能力,中国德育杂志社拟在全国遴选若干学校建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

  建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是中国德育杂志社推动德育创新、促进教师成长、服务学校发展的公益性活动,不收取建设费用。

  校本德育创新基地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我社的指导下,研究热难点问题,开发高水平案例,提炼原生态经验,打造有特色模式。

  为此,我们拟订了《中国德育杂志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和《中国德育杂志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建设协议》。有意者可与我社联系,以进一步了解、商谈。

  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篇二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伟大任务,要完成这一伟大

  任务,需要综合考虑传承什么,为什么传承,怎样传承,在传承中应注意什么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样的文化,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部分甄别出来进行传承。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一样,它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前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后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这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时,要对传统文化的这两个层面进行区分,搞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载体,不至于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就仅仅想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戏曲,恢复传统节日等等,而忽视了我们传统的自然观、天人观、伦理价值观等等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反之亦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之体,更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魂。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首先明确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发掘、阐发,使它们进入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化为我们精神的血脉,指导我们的实践生活;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整理、保护,使它们得以延续和传承,使当下的人们拥有进入传统的现实渠道和方式。

  第二,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应考虑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说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仅仅是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还是为了解决当今中国甚至人类世界中存在的问题而传承传统文化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固然必要,但传承优秀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参与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为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世界的问题提供启示,而不是让它进入历史博物馆供人瞻仰,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拥有这些东西。传统要成为活的传统,它必须与当下生活中的问题发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中国的现实,分析当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文化建设的方向,根据文化建设的方向,来反观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神理念,能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启发和思路。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生态环境危机,精神心理疾患,道德滑坡,贫富加剧等等。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这些问题,我们的党先后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该考虑能否为解决或改善现实中的这些问题,能否促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启发和思路。当然,研究中国当下的现实,不仅指研究当下的生活世界的现实,还指研究当今中国的文化现状的现实,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当今的文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更好地判断我们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另外,关注文化现状的现实,也包括关注当下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在文化开发、文化保护、文化园区建设和文学经典改编中出现的一些失误等。对于这些文化现实的关注,可以避免在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继续走一些弯路。

  第三,在搞清楚了要传承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后,面临的一个最现实、最艰巨的任务也就是怎样传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有很多,具体要采取哪一种途径,应依据要传承的主要是哪一层面的传统文化而定。我们前面提到,传统文化存在两个层面:即精神理念层面和形式载体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来说,系统的教育应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这里的教育既指由国家和政府主办的各个水平层级上的国民教育,也指受国家教育部门主管的担当着基础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国家和政府主办的教育。无论是国家和政府办的,还是私人团体或个人办的这类教育,他们都有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履行这一教育职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并不是赤裸裸地存在的,它存在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文化遗存、传统艺术、传统技能、传统节日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

  文化形式或文化载体之中。我们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自然也不能凭空进行传承,而是要借助各种文化形式。虽然各种传统的文化形式都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但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中的显现程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在文化典籍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理念无疑是更加直接、更加明显的,因此在中小学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中,可根据中小学生心理认知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更多地引入一些哲学、文学、文化的经典名篇的学习内容,而不是像现在一些小学的《传统文化》课本那样主要以介绍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之类的传统文化形式为主。学生对于形式载体层面上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对各种文化遗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传统节日的了解,则可以通过课堂外的教育和生活实践来进行。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接近传统文化形式,前提是必须有可被接近的实在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对文化遗存,对传统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节日庆典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现保护。这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我们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划,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之能够有保障地进行。

  最后,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应注意的是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要推陈出新,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以生态和谐和审美生存为指向的生态审美文化。而要进行文化创新,则不能仅仅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化。它需要我们站在中国当下现实的基点上,从中国问题出发,既要批判继承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批判地汲取世界上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相信,在以自然为根本,以混沌中和为境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潜藏着代表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能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良性作用的文化基因,但我们并不能由此滑入对民族文化的自炫,陷入抛弃他者视角、无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危险。

篇八:重建传统文化

  重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1)

  ——对话文化学者鲍鹏山

  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被有些学者喻为一种“精神返乡”。而在文化学者鲍鹏山看来,“我们哪儿都没有去,我们一直在这里,只是我们可能把自己的故乡‘强拆’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是在重建,重建传统文化。”

  无论“返乡”,还是“重建”,其实遵循的是同一个确定——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故乡。

  在这个故乡,个体得到心灵的安顿,民族得到最深沉的发展力量。无论时间走多远,我们一直在这里。

  解放周末:您觉得当下的社会喧嚣吗?鲍鹏山:喧嚣。

  解放周末:在一个喧嚣的时代,现实生活中节奏的日益加快、压力的无所不在、功利主义的不断蔓延,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智慧中其实正蕴含着对现代生活的批判意义。

  鲍鹏山:其实喧嚣不是问题,喧嚣可能是价值的多元与声音的多元,是时代活力的表现。问题是,在喧嚣中有没有一种安静的力量,有没有一种安静,让我们在喧嚣中获得“保障性的安顿”?

  这种“保障性的安顿”,不仅指给个人喧嚣的内心和行为以安顿性的轴线使之不至于无底线无收扰,还指全社会在不同意见、不同利益、不同诉求中有一种保障使社会不致撕裂。这种保障性力量,非文化莫属。因为,人总是在文化中才能得到安顿的。汉语里有一个词叫“心安理得”,我觉得这个词倒过来讲就更好了。理得心安,只有得了这个理,心才能安。物质基础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但文化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理”是什么?“理”就是价值观。而文化的核心功能,就是提供价值观。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的心灵寄托,就在于传统文化所传递给我们的价值体系中。所以,今天我们重新对传统文化产生眷恋、予以重视、大力弘扬,是自然而然的事。一个民族的自立,是自身文化的自立,文化是民族的脊柱。民族崛起的终极性标志,也是民族自身文化的崛起。

  解放周末: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鲍鹏山:是的,应该让传统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让传统与我们日日相伴耳鬓厮磨。几年前,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中国人生活的美”。西方人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去教堂、酒吧、歌剧院等。我们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琴棋书画禅香茶,那是何等美好、恬静、高雅的生活方式!

  比如那些古建筑,它们最直接地连接了历史与今天,充满着历史感和文化美。我老家是一个偏僻乡村,白塔寺乡双庙村,你听这名字,就有历史,就有文化。可惜,寺和庙早已片瓦不存。只保存一块残碑,被村民抬到水塘边洗衣服用。我父亲活着时,让我那在当地中学做校长的二哥,把这块碑弄到学校保存起来,明崇祯四年(1631年)的,距离今天近四百年了。你想象一下,生活在双庙村的人,假如这个古庙还在,他身边有这样一个几百年历史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即使他可能没什么文化,汉读过什么书,但他身边有个几百年历史的存在,看到它,心有所动,他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就有了历史感。

  人是活在历史中的。有了历史感,生活的深度就不一样了,精神的深度也不一样了。

  解放周末:有历史感的建筑,如同历史的物质存在,令人不再囿于一个单薄的时空。

  鲍鹏山:一砖一瓦、一字一句,都会引领人回溯历史。这块砖是几百年前的,那副楹联是哪位古人写的,看到它们,人的目光和精神一下子就延伸出去了。

  解放周末:延伸而出的,就是文化的宝宽阔与深远。

  鲍鹏山:在古代人们有种习惯,哪怕是碰到一棵老树,他都会跑到跟前去做个揖。为什么?感谢大树让我知道时间。人生短啊!庄子讲过一句话叫“夏虫不可以语冰”。短暂的生命,如果没有一个比生命悠长的东西来引领,那么,人的精神也是短浅的。所幸,我们可以找寻到比我们生命更悠久的东西,顺着它的悠久,找到历史的根源。古建筑、名胜古迹、古代典籍都是延伸我们精神、拓展我们生命的东西。

篇九:重建传统文化

  从激进革命到传统文化复兴——当代意识形态重建的历史契机

  作

  者:无

  作者机构:修远基金会

  出

  版

  物:文化纵横

  年

  卷

  期:2015年

  码:18-24页

  主

  题

  词: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契机

  意识形态

  文化复兴

  新文化运动

  当代

  革命

  激进

篇十:重建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重建社会诚信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名,诚信自古以来就是百姓信奉和实践的准则。今天,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出现了“信任危机”的情况下,研究儒家的诚信文化,深入挖掘诚信思想的道德内涵,对于规范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加强伦理道德和法制建设,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有序和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诚信思想的道德内涵

  由于“诚”、“信”意义相近,古代常常被人们互换互用,以诚释信,以信释诚。在这里,“诚”更多地是指“内诚于心”,是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是道德个体的内在德性。“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或多向要求,是“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

  “诚”是“信”的依据和根基,“信”则是“诚”的外在体现。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皆对诚信有着较为深刻的论述。

  孔子十分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民无信不立”。因此,在治理国家时,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孔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不仅如此,孔子还认为“信”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道义标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孟子?离娄上》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以此告诫人们,“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理规范。

  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成为连结“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成为道德内养与外成的关节点,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与天下安宁的多种社会功能。《吕氏春秋》中,有专门的《贵信篇》:“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人事。”这里首先提出“天地”、“四时”还不能以不“信”创造万物,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处事。接着它从五种关系方面对“不信”而导致的严重后果进行了揭示:“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这五种关系是自上而下讲的:第一种是君臣关系中如果没有诚信,老百姓就会谣言四起,甚至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搅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江山和社稷也不得安宁;第二种是做官的对老百姓如果没有诚信,那么年少的就不怕年长的。尊贵的和卑贱的相互看不起,为官的肯定也不会有所作为,更谈不上在群众中有威信;第三种是执法的人如果没有诚信,该奖励的不奖励,该惩罚的不惩罚。那么,老百姓就容易犯法,使国家法令规章不能在老百姓中实行;第四种讲的是交朋友如果无诚信,那么,别人就会离开你,并且互生怨恨;第五种讲的是做工的如果不讲诚信,做出来的产品偷工减料,假冒伪劣。这五种情况,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所有的人际和社会分工情况,指出了“不信”对社会的极大危害和严重后果。

  二、弘扬传统诚信文化

  儒家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当代市场经济中信誉至上的原则是相通的。市

  场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信用经济,讲求信用,注重信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要求,也是企业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信誉尤其是产品质量信誉,常常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价值观,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转提供良好的人文软环境。对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的提倡与弘扬,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的信用意识,从而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儒家诚信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一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并面对自己民族文化、民族秉性、民族品质方面的不足及缺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权主义、宗法思想,对人们的行为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人们在家庭、社会生活中重视长辈、上级的权威,按照最高权威的旨意办事,却不重视法律与制度。所以在中国文化里,诚信是有条件的,专制的权威可以出尔反尔,不讲诚信。在伦理本位的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忍让、宽容的美德与人情大于国法并存,关系网盛行,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许多制度形同虚设。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不提倡超越人格化的‘博爱’,而是提倡等差之爱,即视和自己关系的远近去爱人,对儿女、父母、兄弟姐妹、邻居、乡亲、外人的爱憎程度不同,当爱不能施及时,诚信也就不能施及,越熟悉的人诚信度越高,陌生人之间,信用就无从谈起了。道德诚信的紊乱,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个人权利缺乏、市场主体地位缺失、法律缺位的表现,而这些正是中国传统诚信文化中最为匮乏的东西。?

  在研究儒家诚信文化时当然不能对儒家诚信思想中封建性的糟粕兼收并蓄,但却不能对其中的精华视而不见,甚至走向文化虚无主义。儒家的诚信思想应在合理的继承中,针对中国的国情,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给予创造性的转化,推陈出新,使二者形成一种互补优化,使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对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的提倡与弘扬,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的信用意识,从而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三、重建诚信必须重视道德和法制建设

  我国是一个拥有深厚诚信底蕴的国家,几千年的漫长岁月早已使之融入了民族的血液,成为王者治国、智者治家、贾者治商以及民间为人处事的根本和信条。所以,自古就有了“人因诚信而立”、“言必行、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典故和名言。在民间,曾子杀猪的故事早已成为世代相传的教子佳话。历史上的晋商和徽商,恪守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基本道德,其百折不饶、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中华商人的楷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财”,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俗语,多少年来,默默的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支撑着人们的信念。然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欲冲击之下市场道德严重的失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痼疾”。它冲击了健康的市场运行理念,扰乱了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阻碍了稳定的市场运行步伐。诚信的缺失使我们不得不呼唤诚信,重建诚信问题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两个方面入手。

  1、发掘我国“诚信”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公民道德的典型,通过典型示范来带动全社会的“诚信”

  从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诚信观,完全可能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且身体力行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观。道德之所以对人的行为,包括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是因为它有极强的自律和他律的特性。以道德的力量来制约利己的行为朝极端化发展,使人人加强自律和他律。诚信道德的示范,在很大程

  度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首先,政府应按诚信和公平的原则行事。在我国目前特有的情况下,这种“从上做起”无疑应当是诚信道德重建的现实开端。政府应按诚信和公平的原则行事,重视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官员的诚信道德形象。政府的诚信文化体现在政策的连续性、践诺的能力和勇于承担责任、有错必纠。其次是各企业要把道德建设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企业必须建立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把企业的诚信经营准则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使企业和企业家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再次要抓好居民的道德建设,经过长期系统的宣传教育,树立公民诚信道德典范,强化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用诚实守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诚信成为人们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

  2、要建立规范的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从制度和法规上约束失信行为

  在现代社会,道德退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与此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转的趋势,仅依据道德来统一规范频密的经济活动和庞大的市场秩序是相当困难的。为此,法律手段应予重视,因为它同样具有约束与监督的作用,而且其惩罚的威慑力以及高风险的违规代价有道德一时达不到的功效。法律作为依据调节人们的行为,若有违法行为就侵害到他人的权利,就可能破坏正常和稳定的社会关系,法律就能及时对违法的行为予以制止并加以惩处。这就提高了坑蒙拐骗、损人利己行为的风险,迫使经营者在经济活动中,“不得不”将他人的合法利益与利己行为一并加以考虑,遵循法律所制定的市场游戏规则,否则,法律之剑就会斩断利己之手,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

  法律能体现公正,这与道德要求公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现代社会,道德无法满足流动的、交往范围较广泛的个体之间的秩序需要,因而在约束经济活动和规范市场秩序能力方面,法律要强于道德。道德与法律是包括经济在内的社会总体良性运作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不道德行为通过法律惩处是必要的,这不仅无损于道德威望,而且有助于道德建设和道德社会的形成,用法律保障个人的主体权利的本身就是对人类自身自利行为的膨胀有效约束。把诚信建立在法的精神之上,使之在契约土壤里生根,在市场的竞争之中发芽。这样在制度和法规上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必须承担其行为造成的成本,真正实现有信者昌,无信者痛,就会使全社会逐渐养成诚实守信、依法经商的良好风气。

  总之,我们只有汲取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具有适用价值的文化精髓,用法规范行为,用道德约束思想,才能确立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道德规范与独立的文化追求,架构其与市场主体相一致的法律诚信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性民族文化。因此,在学习西方科学的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又要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管理思想和艺术,并以此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重建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重建

热门文章

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全文完整)

文章详情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尊敬的领导、全体青年朋友们: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决定,围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

学校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实施方案(完整文档)

为切实做好党的二十大期间我校维稳安保工作,及时高效贯彻执行中央领导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市委统一部署要求,各单位要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凝聚共识、主动担当、攻坚克难,狠抓校园维稳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党委书记在党支部结对共建启动仪式上讲话

今天,党支部和机关党支部顺利举行了结对共建签约仪式,这标志着两个公司机关党支部的结对共建活动正式启动了!在此,我代表党委和全体党员干部表示热烈的祝贺!目前,党委下设六个党支部,共89名党员。公司党委始

金融机关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报告(完整)

(一)扎实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始终坚持思想教育为先,通过理论中心组集体学和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

2023年国内差旅费管理规定(十六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

2023最新烈士陵园闹鬼鬼把孩子追到烈士陵园(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

2023年新兵授衔仪式上讲话(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

2023幼儿园招生启事(7篇)(完整)

幼儿园招生启事(精选7篇)幼儿园招生启事篇1一、招生对象:x年9月1日-x年8月31日出生,属xx区户籍,身体健康的适龄幼儿。二、招生方式为了方便家长,确保报名工作的有序进行,本次报名实行预约登记与正

立足更高定位,彰显更大作为,推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二十大胜利召开——在城管工作会议上讲话

文章详情立足更高定位彰显更大作为推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2022年城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局系统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

2023最新家长安全寄语20字(7篇)【完整版】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以成长为主题中考满分作文题目(3篇)(全文完整)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最新林长制领导小组会议记录(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